穴位埋線介紹
穴位埋線,是中醫上使用的一種人體穴位治療法。最初在60年代是應用羊腸線(有人稱蛋白線或蛋白埋線)埋入穴位,產生長期刺激穴位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多用於哮喘、胃痛、耳鳴、腹瀉、遺尿、面癱、癲癇、腰腿痛、痿證以及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神經官能症等。在傳統的埋線療法中,羊腸線由於價格便宜,來源方便,曾一度作為埋線材料,但是羊腸線含有動物蛋白,埋植容易發生感染和蛋白過敏反應,並在埋線部位產生結節,另外傳統穴位埋線療法如切埋法、穿線法等創傷較大,限制了其臨床推廣應用。 目前穴位埋線已經從60年代的羊腸線(蛋白線)發展到微創埋線階段,並在減肥和亞健康調理領域廣泛應用。與穴位埋線切口法、羊腸線穿線法和腰穿針相比較,微創埋線技術改良了針具,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的痛苦,植入材料淘汰了容易過敏的羊腸線(蛋白線),採用高分子線體如PGLA進行穴位埋線刺激,該材料在體內不產生免疫反應,終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非常安全,不產生結節,術後過敏和感染少見,從而擴大了埋線療法臨床應用範圍,提高了治療的便利性。我科趙主任採用穴位埋線方法治療耳鳴,療法獨特,效果甚好。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