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老人合唱一出歡樂戲
自祖國大江南北的110多名退休老幹部因為共同的愛好而聚在了一起,打太極、扭秧歌、大合唱,精神抖擻地參加大大小小的演出和比賽。福田區新華社區老年人協會自成立三年以來,大大活躍了社區文化,在我市老年人活動中表現突出。
一年排十多個
自祖國大江南北的110多名退休老幹部因為共同的愛好而聚在了一起,打太極、扭秧歌、大合唱,精神抖擻地參加大大小小的演出和比賽。福田區新華社區老年人協會自成立三年以來,大大活躍了社區文化,在我市老年人活動中表現突出。 一年排十多個舞蹈節目 昨日早上8點多,身穿民族舞蹈服裝的老人們在蓮花山風箏廣場翩翩起舞,在滿眼的綠色中,一群身穿白色衣服、粉紅綢緞背心的老年人,正揮舞著手中的粉紅色長扇子,伴隨著悠揚的曲子,跳著大氣喜慶的海派秧歌舞。炯炯的目光、輕巧的轉身、嫻熟的提扇動作,不遜色于專業舞者。 「這是我們社區老年人協會的舞蹈隊員。」新華社區老年人協會會長溪瑞珍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說,舞蹈隊去年在我市獲得了三個金獎,全年共參加了近20場次的演出和比賽。溪會長說,十年前,她隨孩子們來到了深圳,並在三年前加入了社區老人協會,打太極、跳民族舞,雖然是一名退休老幹部,但是「沒有感覺自己退休了」。每天早上6點半到8點,她和大夥們一起來到福田體育公園晨練,打太極拳,跳健身操,玩柔力球。遇上市、區、街道辦組織的體育比賽、公益性社會演出,隊員們更是踴躍自覺地加緊排練。 在這個隊伍里,一位滿頭銀絲的老人深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他是原湖北省歌舞團副團長楚煥文老師,今年剛年滿80。據協會黃秘書長介紹,排節目、搞演出、制道具、買服裝,楚老師樣樣都干,他有著豐富的節目組織安排和舞台經驗,為協會付出了很多。楚老師笑著說,來自各行各業的老年人能夠這樣聚在一起,不容易,但是大家都很自覺,而且很明確,就是通過鍛煉身體,參加豐富的活動,保持心情舒暢。在2009年,大家一共排了十多個舞蹈,其中重點節目有4個。在2009年9月的慶祖國60華誕的一次活動中,新華社區老年人協會100多名老人還代表福田區在市裡表演了百人大合唱,讓大家印象深刻。由於新華社區老年人協會表現突出,去年協會獲得了深圳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深圳市老年人協會共同頒發的「深圳市社區老年人協會規範化建設達標單位」稱號。 「舞盲」成了主力隊員 在這支隊伍中,有一些退休幹部是技術人員,缺乏舞蹈基礎,剛開始在學習舞蹈時,只能機械地伸出胳膊和腿,難以協調,對於她們而言,流暢地跳完一個舞蹈,並賦予特定的舞蹈感覺,是一件難事。但經過三年的刻苦訓練,如今她們已經成了主力隊員。演出離不開表演服裝,協會的成員自籌資金,在短短三年內,已經做成了超過200套民族服裝。有時,大家還會親自動手做演出道具,有一次,為了編製小花籃,大家買來絹布和鋼絲,做得熱火朝天,後來才發現有的成員把手指都磨破了。 「大家都在努力地付出著。」溪會長說,讓她印象尤為深刻的是2008年冬天的一場慈善募捐啟動儀式的演出。那天很冷,舞蹈隊出了三個不同風格的舞蹈節目,隊員們穿著單薄的演出服,頂著寒風在露天舞台上演出。二十多名隊員跳完下來趕緊更換第二套衣服,接著又上場,看她們跑上跑下卻累得樂呵呵的辛苦樣,心裡真的很感動。那天,同樣是社區老年人協會成員的陳阿姨,由於膝蓋動了手術,腿腳不靈活,但是為了親自到現場捐款和助陣演出,老人家下車后,走過長長的人行天橋,在夜色下向路人問路。那些情形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溪會長的腦海中。 互相幫助如同一個大家庭 記者了解到,除了鍛煉、演出,協會的老年人中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陳阿姨和楊阿姨因為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活,為了相互照顧,她們乾脆合住在一起,吃飯在一起,像是一家人,不再孤單。協會的張阿姨是出了名的「熱心腸」,會員或其家人生病需要照顧,張阿姨會帶著親自煲好的湯,出現在醫院或者他們家中。 「我們已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就算颳風下雨,我們都要出來見見面。」溪會長說,「隊伍中有太多讓人感動的時刻,被大家的精神所感染,我們願意為這個集體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