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新生兒的護理
【護理措施】
(一)新生兒室條件
有條件的醫院應設立新生兒病區或在病區中設立新生兒病室。並應安置在陽光充足、 空氣流通的朝南區域。病室內最好備有空調和空氣凈化設備,保持室溫在22~24℃、相 對濕度在55%~65%。每張病床佔地面積為2.5m2,床間距離為60cm以上。規模較大的 病區應設入院觀察室、危重監護室、足月兒室及早產兒室,另配l~2間空房間,供臨時隔離或空氣消毒時輪換使用。條件許可還應設置血氣分析等檢查室。
(二)保持呼吸道通暢
1.在新生兒娩出后,開始呼吸前,應迅速清除口、鼻部的粘液及羊水,保持呼吸道 通暢,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
3.保持新生兒適宜的體位,一般取右側卧位,如仰卧時避免頸部前屈或過度後仰;給予俯卧時,專人看護防止窒息。
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尚不完善,因此應有足夠的保暖措施,保暖方法有頭戴帽、母 體胸前懷抱、母親 「袋鼠」 懷抱、熱水袋、嬰兒培養箱和遠紅外輻XX床等。使用時因人 而異,最好使嬰兒處於適中溫度的環境,「適中溫度」系指能維持正常體溫及皮膚溫度的 最適宜的環境溫度,此溫度下,身體耗氧量最少,蒸發散熱量最少,新陳代謝最低。此 外,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接觸嬰兒的手、儀器、物品等均應預熱,以免導致傳導散熱。
(四)預防感染
1.建立消毒隔離制度和完善的清洗設施 要求人人嚴格遵守,入室更衣換鞋,接觸 新生兒前後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每季度對工作人員做 1次咽拭子培養,對帶菌者及 患感染性疾病者應暫時調離新生兒室。病室應該使用濕式法進行日常清潔,每天用紫外 線行空氣消毒30分鐘以上,並要定期進行全面的清潔消毒。
2.臍部的處理 一般在新生兒分娩后互~2分鐘內結紮,遵守無菌操作,消毒處理好 臍殘端。同時應每天檢查臍部,塗以95%乙醇,使其乾燥。如有感染可用3%過氧化氫 洗凈后,再用3%碘現消毒,或局部使用抗生素。
3. 皮膚的護理 新生兒出生后,初步處理皮膚皺格處的血跡,擦乾皮膚后給予包裹。 每天沐浴1次,達到清潔皮膚和促進血液循環的目的。同時檢查皮膚粘膜完整性及有無 肛旁膿腫等情況。
(五)供給營養
1.餵養正常足月兒 提倡早哺乳,一般生後半小時左右即可給予母親哺乳,鼓勵接需餵奶。確實無法母乳餵養者先試喂5%--10%葡萄糖水,無消化道畸形及吸吮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給予配方乳。人工餵養者,奶具專用並消毒,奶流速以能連續滴出為宜。
2.磅體重 定時、定磅秤,每次測定前均要調節磅秤零位點,確保測得體重的精確 度。為了解營養狀況提供可靠依據。
(六)確保新生兒安全
避免新生兒處於危險的環境,如高空檯面,可能觸及到的熱源、電源及尖銳物品,工作人員的指甲要短而鈍。
(七)健康教育
1.促進母嬰感情建立 目前國內外均大力提倡母嬰同室和母乳餵養。因此,在母嬰的情況允許下,嬰兒出生后,應儘早(30分鐘內)將新生兒安放在母親身旁,進行皮膚 接觸、鼓勵早吸吮,促進感情交流,有利於嬰兒身心發育。
2.宣傳育兒保健常識 向家長介紹餵養(包括添加輔食)、保暖、防感染、預防接種等有關知識。
3.新生兒篩查 護理人員應了解有條件對新生兒進行篩查的單位及項目,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症等,以便對可疑者建議去進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