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你該搭橋嗎
眾所周知,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謂「富貴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其中尤以高血壓、高血脂導致的冠心病為甚,於是各種治療冠心病的方法也「應運而生」:球囊擴張、支架、激光打孔、冠脈搭橋。
在許多患者心目中,冠脈搭橋似乎是治療冠心病的最高級手段,好像得了冠心病,只要「最後一搭橋就行了」,所以接受或考慮搭橋手術的人越來越多,有做搭橋手術條件的醫院或創造條件準備做搭橋手術的醫院也越來越多。據了解,目前北京有幾十家醫院均可開展搭橋手術,外地縣市級醫院也開始開展這類手術。那麼,搭橋手術對治療冠心病到底有多大價值?患者應該怎樣面對搭橋手術的選擇?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專家張健群主任醫師。
冠脈搭橋手術:並不治冠心病
張主任介紹說,冠心病是由於患者長期高血壓、高血脂,導致供應心臟本身的血管(冠脈)狹窄,結果引起狹窄血管後面的心肌缺血,病人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冠脈搭橋就是利用病人自身其它部位的血管在狹窄的血管旁邊搭一根橋,把這段狹窄的血管跨過去,也就是讓血液通過這根橋到達後面的心肌組織,解決供血問題。這就猶如一條小河因為順流而下的泥沙堵住了,在其旁邊人工挖一條運河一樣,使河水通過運河繼續灌溉後面的田地。
由此可見,搭橋手術實際上只解決了局部狹窄問題,並沒有去除冠心病的病因。如果病人依然存在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等致病因素,那麼還會繼續出現新的冠脈硬化、冠脈狹窄。就好像雖然修了運河,但沒有治理上游的泥沙,泥沙會繼續堆積,下游的河流分支就會繼續被新的泥沙堵塞。所以說,冠脈搭橋並不是根治冠心病的方法,而只是重建了一條旁路,達到暫時緩解病人心肌缺血癥狀的目的,同時減少因心肌缺血造成的心臟功能失調。換句話說,冠脈搭橋手術「治標不治本」。
冠脈搭橋手術:不能一勞永逸
目前搭橋手術所用的血管,多取自病人腿部的大隱靜脈。靜脈和動脈在管壁結構上是不同的。動脈承受的是從心臟泵出的血液,壓力高,因而管壁厚;靜脈內走的是從各組織迴流的血液,壓力小,管壁薄。現在用管壁薄的靜脈,代替管壁厚的動脈,並承受很高的動脈壓,久而久之,管壁就會出現增生、鈣化,最終形成狹窄、堵塞。所以,一般靜脈的正常壽命只有7~8年的時間。動脈橋的壽命長一些,但動脈的來源更少,可用動脈搭橋的部位也少,故受到很大的限制。
那麼,一個人能不能做多次搭橋手術呢?答案顯然是不能。因為首先是代替狹窄部位的血管取自自身,它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就是我們也不能老在心臟上「動刀子」,患者需一次次地承受手術的打擊不說,一般由於前次手術的影響,心臟會出現粘連、結構不清等,一般第二次手術就相當困難了,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心臟上做手術。
一次搭橋手術只能解決7~8年的問題,人一生中又不能無限制地做搭橋手術,這就引出了一個新問題??
解決冠脈狹窄:選擇時機和方法最重要
一般原則上被診斷為冠心病的患者,應該首選藥物療法,通過服用擴張冠脈血管的藥物,降低心肌耗氧量的藥物,減少血液粘稠度、溶解血栓、降低血脂的藥物等,來改善心肌的供血狀況。同時注意飲食,減少油膩食物攝入量,改變不良嗜好,戒除煙酒,控制血壓。總之,最大限度地減緩動脈硬化、阻塞的時間和程度。當狹窄比較嚴重時,還可以考慮能否先選擇動脈導管球囊擴張、支架等介入XX方法(PTCA)。總之,盡可能推遲做搭橋手術的時間。
假設一個人在50歲左右時發現冠脈狹窄,狹窄程度在30~40%。如果通過藥物和飲食控制,十幾年之後他的狹窄才發展到70~80%,此時再做搭橋手術,前後他就可以有20多年的較好質量的生活。如果在搭橋手術之前還能用PTCA等方法再維持一段時間的話,那他做搭橋手術的時間就可以推遲得更晚。而如果他在冠脈狹窄30~40%時就選擇了手術,那麼,他的高質量生活就會縮短許多年,同時也失去了選擇其它治療方法的機會。而且,從臨床來看,狹窄的動脈在搭橋后狹窄得更快。比如狹窄度為50%的冠脈,不搭橋,可能7~8年的時間才發展為75%的狹窄,如果搭了橋,很快就會發展成90%,甚至100%的狹窄。
當然究竟在什麼時間,用什麼方法解決冠脈狹窄問題,要依病人的年齡、癥狀以及冠脈狹窄的部位、程度等綜合決定。一般如果主要冠脈狹窄不嚴重,或只是非主要冠脈狹窄,而且用藥能夠控制心絞痛的患者,應該首先考慮用藥治療;單支或兩支冠脈嚴重狹窄,或非主要冠脈狹窄者,可考慮選擇PTCA、支架等方法;而對於那些不穩定性心絞痛內科治療無效的,兩支以上或左主幹冠脈狹窄且遠端血管直徑大於1?5毫米、通暢的患者,可做搭橋手術;對於瀰漫性的冠狀動脈狹窄及遠端發育不良的冠脈,或反覆搭橋已無可搭的動脈者,方可做激光打孔。
最後要提醒患者的是??
決策之前:最好找個好大夫
按理說,病人是沒有能力選擇究竟在什麼時間、用什麼方法治療疾病的,他們往往只能請醫生幫助定奪。醫生則應該站在病人的角度,為病人制訂出一個最佳的治療方案。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醫生的這種「秉公辦事」的程度已經難免含有水分,比如醫生需要手術「練手」等,再加上一些醫生本身的知識水平有限,做出的決定未必科學。所以,當患者面臨決定是否接受搭橋手術時,張主任的建議是:去專科醫院;多去幾家醫院;既聽取心外科醫生的意見,也聽一下心內科醫生的意見,最後再決定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