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半年以為「混合痔」,一查竟是需要「摘肛」的直腸癌
談及肛門,是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話題,可越是諱疾忌醫就越可能引起大禍。59歲的王大叔(化名)肛門不適、便血近半年,一直以為是痔瘡,羞於出口,不料竟是距肛門4厘米不到的低位直腸癌,需要「摘肛」保命。近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普外二科團隊為王大叔實施了腹腔鏡輔助經肛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即TaTME手術)成功保肛摘瘤,術后恢復良好。
家住東莞59歲的王大叔對自己的就醫經歷很是後悔。王大叔近些年一直有大便排不乾淨的情況,常常覺得肛門處有些不適。最近半年開始,王大叔開始出現反覆的便血,「有時候多一點、有時候少一點點」,對於這樣的情況王大叔一直沒有在意,以為是痔瘡,覺得不好意思沒有跟家人說,另外想著可能會自愈就沒有特殊照顧。
「上個月開始出血突然感覺有點多了,紙上都是」,王大叔跟家人說后,在大家的勸說下終於同意去當地醫院檢查。剛開始,醫生告訴他沒什麼事,便血就是因為「混合痔」,但需要手術治療。
王大叔起初還不願意手術,經家人的反覆勸說才同意對「混合痔」進行手術治療。可一手術壞了,術中發現王大叔直腸距肛門4cm處有個腫物,術中冰凍提示腫物是直腸腺癌。這可把王大叔及家人嚇壞了,當地醫生建議王大叔行Miles手術進行治療。王大叔一家剛開始還搞不懂這個英文單詞是啥意思。
醫生解釋說因為王大叔的腫瘤距離肛門太近了,為了盡可能的去除腫瘤,這個手術就是要對王大叔進行腹XX直腸癌根治術,切除包括肛門在內的直腸及周圍組織並在腹部行人工肛門才能根治。「簡單說就是以後我沒有肛門了」,王大叔瞬間覺得晴天霹靂,實在沒法接受沒有肛門的生活,堅決不同意該治療方案。
幾經輾轉,為了保住肛門,王大叔在朋友推薦下來到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普外二科,希望能完成這個「保肛」任務。
先進手術方法為王大叔成功保肛
普外二科科主任高鵬主任醫師和鄭權副主任醫師對王叔進行了詳細的檢查,確診王叔的確是患有直腸癌和混合痔,而不是一直以為僅有痔瘡而已,「而且是比較有難度的超低位直腸癌」。
據鄭權副主任介紹,低位直腸癌是指距離肛緣5cm以下的直腸癌。傳統治療主要是進行經腹XX聯合切除(Miles手術),因為腫瘤距離肛門太近,需要切除肛門,然後腹部作永久性結腸造口(人工肛門)。「這個手術方式切除徹底,治愈率高。但不難想象,這樣患者生活質量會有多差,更多可能還會產生精神心理問題」,鄭權說,這其實就是低位直腸癌實施傳統手術患者所需面臨的普遍困擾。
在明確王大叔的病情和他的訴求后,高鵬主任組織團隊進行了細緻的討論,經科室討論后一致認為:由於王大叔年齡並不算太高,對日後生活質量有較高要求,直腸癌的治愈機會較高,完全可以在根治腫瘤的同時保住肛門。
團隊制定了周密的治療方案:首先根據王大叔腫瘤較大的特點,先行3個療程的新輔助治療(術前化療)將腫瘤縮小,然後再實施近年國內外推崇的腹腔鏡輔助經肛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即TaTME手術)。
「整個過程我們都嚴密監控,王大叔也非常配合,最終達到了手術的標準」,鄭權副主任說。
王大叔經過規範的輔助治療后,于近日成功實施了腹腔鏡輔助TaTME手術,手術時由處理腹腔和肛門的兩組醫生同時進行,僅90分鐘就為王大叔成功摘瘤,並成功保住了肛門,術后恢復良好,術後進食、排便良好。複查CT,患者腹腔未見腫瘤病變。
鄭權介紹,該術式不僅為患者保留了肛門,還具有很多傳統手術不具有的優勢,如該術式是將微創做到極致,患者切除的腫瘤經肛門取出,腹部幾無傷口,患者康復快,無痛,傳統手術則腹部有近10厘米的傷口,術后恢復較緩慢,疼痛較大;手術視野較好,可較好的保留直腸周圍神經,如盆壁神經(保留術後排尿功能和XX),可減少損傷前列腺的幾率,更能更徹底清除腫瘤及周圍腫大淋巴結,減少複發的幾率;手術時間更短,可減少麻醉相關併發症,減少手術時間長造成的併發症,減少手術費用等。
專家提醒:直腸癌治療關鍵在早發現早治療
據鄭權介紹,直腸癌的發病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遺傳易感性:與直腸癌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家族XX瘤病和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現如今公認二者為癌前期病變。其次就是直腸慢性炎症: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都可因黏膜的反覆破壞和修複發展為癌。
鄭權表示,無論什麼原因,都會有早期癥狀,早期結直腸癌經過治療后,其效果非常好,5年生存率可高達90%。但關鍵「要早發現、早治療,不可忽視前期徵兆」。
鄭權提醒,記住4個徵兆,可以早期揪出直腸癌:1、常出現糞便變形2、出現持續性反覆便血3、短時間內排便次數增加4.頻繁出現肛痛、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