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結腸息肉不增加結直腸癌風險?
年輕人的結腸息肉與結直腸癌之間無關聯;某些腸道細菌使腸癌風險增加多達15% ;超重與結直腸癌預后較差相關。
01
年輕人的結腸息肉與結直腸癌之間無關聯
一項基於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結腸鏡檢查登記處(NHCR)數據的研究顯示,對於基線結腸鏡檢查檢出結腸息肉的年輕患者(<60歲),其隨訪結腸鏡檢查發現晚期腺瘤[包括結直腸癌(CRC)]的可能性未增加。另一項基於NHCR數據的研究顯示,在基線結腸鏡檢查中,40歲以上患者較40歲以下患者的晚期腺瘤檢出率高,45-49歲患者與50-54歲患者的晚期腺瘤和具有臨床意義的鋸齒狀息肉(CSSP)檢出率相似[1]。
研究結果近日在2019年美國胃腸病學會(ACG)年會上公布。
■ 研究一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Geisel醫學院Joseph Anderson等通過查詢NHCR數據,識別了經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且至少1年後進行了隨訪結腸鏡檢查的患者,並排除了檢查不完全、患炎症性腸病或息肉相關的家族綜合症的患者。
主要終點為發生異時性晚期腺瘤(腺瘤直徑>1 cm、具有絨毛特徵或高度不典型增生或CRC)或大鋸齒狀息肉(>1 cm)絕對和調整風險。
結果顯示,數據分析納入12,380例患者:266例<40歲,1063例為40~49歲,5238例為50-59歲,5813例≥60歲。
<40歲組隨訪檢出異時性晚期腺瘤的絕對風險為0.8%,40-49歲組為3.7%,50-59歲組為4.5%,≥60歲組為7.2%。<40歲、40-49歲和50-59歲患者發生晚期腺瘤的風險沒有顯著差異,而≥60歲患者發生異時性晚期腺瘤的風險顯著增加。
此外,隨訪時,≥60組的異時大鋸齒狀息肉檢出率為2.4%,<40歲、40-49歲和50-59歲組的檢出率分別為1.1%、2.7%和2.8%,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 研究二
美國達特茅斯-希區柯克醫學中心Lynn F. Butterly等對NHCR參與者進行單獨分析,以確定基線結腸鏡檢查檢出晚期腺瘤或CSSP的年齡校正後絕對風險和檢出率。該分析納入普遍不建議篩查CRC的45-49歲患者,且可用數據主要來自亞洲人群。
研究者將晚期腺瘤定義為> 1 cm、絨毛狀特徵、高度不典型增生或CRC,將CSSP定義為大鋸齒狀息肉(> 1 cm)、任何無蒂鋸齒狀息肉或傳統的鋸齒狀腺瘤、任何> 5 mm的近端鋸齒狀息肉。
結果顯示,該分析納入42,600例患者:2,451例<40歲,1288例為40-44歲,1,870例為45-49歲,22,160例為50-54歲,6936例為55-59歲,7,895例≥60歲。
各組(最小至最大年齡組)發現晚期腺瘤的絕對風險分別為1.1%、3.0%、3.7%、3.6%、5.1%和6.9%。各組的CSSP檢出率分別為3.0%、5.1%、5.9%、6.1%、6.6%和6.0%。
可見,與<40歲患者相比,40歲以上患者的晚期腺瘤檢出率顯著增加。在45-49歲組和50-54歲組,晚期腺瘤和CSSP的檢出率均無明顯差異。
02
某些腸道細菌使腸癌風險增加多達15%
一項國際研究[2,3]發現,腸道內存在某些特定細菌屬的人更可能患CRC。該研究為腸癌危險因素列表增加了新因素:腸道細菌。研究結果近日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的英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RI)癌症會議上公布。
主要研究者、英國布里斯托大學Kaitlin H. Wade等使用孟德爾隨機化方法首次分析細菌對CRC的因果作用發現,擬桿菌目的未分類菌屬(13個菌株的微生物組)可使CRC風險約增加8%(OR 1.08,95% CI 1.02-1.15,P=0.02),甚至多達15%。Wade表示,該結果支持以前的研究結果,即「與沒有腸癌的人相比,腸癌患者更易攜帶擬桿菌屬細菌,而且數量更大」 。
儘管臨床試驗和動物研究均表明,CRC與腸道微生物組(包含約3萬億細菌)之間存在關聯,但能提供令人信服的因果關係證據研究卻很少。
鑒於流行病學研究採用橫斷面或病例對照設計,容易引起混淆,反因果關係和偏差,這樣則很難辨別腸道微生物組的成分是否會引起腸癌,腸癌本身是否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組的變異,或者這種關聯是否由引起兩者變異的其他因素所致。因此,該研究應用孟德爾隨機化――種複雜的統計方法,可分析來自大量人群樣本的數據,從中找到表明因果關係而非相關性的證據。
■ 研究細節
來自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的研究小組,使用以下人群的數據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
3890人來自佛拉芒腸道菌群項目(Flemish Gut Flora Project)
950人來自德國Food Chain Plus研究
717人來自德國PopGen研究
120,328人來自國際結直腸癌遺傳學和流行病學聯盟
通過GWAS研究,共識別出1,018個獨立遺傳關聯和114個微生物性狀(MT)。在這些性狀中,有13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MT關聯達到了常規水平的全基因組統計學意義(2.5×10-8),並且沒有證據表明SNP與其他性狀相關,因此排除了多效性的可能性。
這些結果進一步證實,CRC病例中的擬桿菌屬較對照組更為常見,併為「這些細菌與CRC發生有因果關係」提供了證據。
■ 評論
美國丹・鄧肯綜合癌症中心Brandon Smaglo(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肺癌很普遍,其與吸煙有關;如果不是因為這種環境暴露,其可能為罕見癌症。那麼,為什麼結腸癌如此普遍呢?原因仍令人困惑,一種非常大的可能性原因是,胃腸道未與外部環境隔離開,微生物組可相對容易地改變。因此,了解和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對理解腸癌及其預防和治療至關重要。
英國愛丁堡癌症研究中心Ian Tomlinson表示,人們對腸道微生物組的穩定性尚存疑問,並且細菌類型和數量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因此,將所報道的結果歸因為因果關係尚為時過早。不過,類似的大型研究仍有可能極大地增進人們對腸癌發生的了解。
03
超重與結直腸癌預后較差相關
眾所周知,低體重的CRC患者預后較差。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種關聯也適用於超重患者,即超重的CRC患者預后較差[4]。研究結果近日在2019年美國胃腸病學會年會上公布。
■ 研究細節
儘管支持肥胖與CRC風險相關的證據很多,但是關於肥胖如何影響預后的數據很少。另外,還有關於肥胖的悖論,即認為肥胖對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具有潛在的保護作用。因此,紐約大學醫學院Vita Jaspan等選擇進行薈萃分析,研究體重對CRC預后的影響。
Jaspan等對251,347例Ⅰ~Ⅲ期非轉移性CRC患者(隨訪時間為31個月至15年以上)進行了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該分析最終納入41項研究。
Jaspan等假設,肥胖患者的預后比體重正常患者差,超重患者的預后比低體重患者好。
然而,結果發現,雖然肥胖患者的CRC複發率高於正常體重患者,但超重患者和低體重患者的複發率沒有顯著差異。表1為患者的結直腸癌複發率情況。
此外,與正常體重患者相比,肥胖者的癌症相關死亡率更高、無病生存率更低。
Jaspan指出,該結果表明,低體重和肥胖均對長期預后不利。
梅奧診所的胃腸病學專家Jonathan Leighton指出,這些數據的最大含義是:在治療癌症過程中,體重可能獨立影響治療結果。未來的前瞻性研究應著手研究,它們是關聯關係還是因果關係。
以上內容僅授權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