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uuuwell.com 2020-11-21 12:47
激素是人體內分泌腺分泌出的一種化學物質,對人體的生理功能變化等起著重要的作用。若通過改造人體天然激素的化學結構,人工合成並製成藥物后,激素就可以成為治病救命的利器,如臨床常用的激素――糖皮質激素(GC)。
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GC具有抗炎、抗過敏、抗休克、抗毒素及免疫抑制等多種藥理作用,現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類應激反應、免疫性疾病和炎癥狀態等,尤其是在風濕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症、原發性乾燥綜合征、類風濕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等的治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儘管GC在我國已經有了較為悠久的應用史,在很多疾病的臨床治療中也顯著有效, 但當前對其的研究仍不完善。若不適當的使用或長期大劑量使用,則可導致不良反應和併發症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正確、合理應用GC是提高其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關鍵。
GC引起的不良反應
1 長期大劑量應用引起的不良反應
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又稱庫欣綜合征,因長期使用GC引起脂代謝和水鹽代謝紊亂所致,表現為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膚菲薄、皮膚紫紋淤斑、肌肉萎縮(長期負氮平衡造成)、水腫、多毛、痤瘡等,停葯后癥狀可自行消退。
誘發或加重感染
使用激素過程中可誘發感染或使體內隱性感染病灶擴散,特別是當原有疾病已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更易發生,如結核病灶復燃和擴散等。
消化系統併發症
GC可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並抑制胃黏液分泌,降低胃腸黏膜的自我保護或修復,故可誘發或加重胃、十二指腸潰瘍,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另外,還可誘發激素性胰腺炎等。
心血管系統併發症
包括高血壓、高血脂、低血鉀(可與肌肉萎縮合併造成肌無力)、動脈粥樣硬化等,系水鈉瀦留和血脂升高等所致。
內分泌系統併發症
與GC促進蛋白質分解,抑制蛋白質合成及成骨細胞活性,增加鈣、磷排泄等有關。骨質疏鬆多見於兒童、老人和絕經期婦女,嚴重者可發生自發性骨折。由於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和造成負氮平衡,還可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甚至引發多發性畸形,因此常採用短/中效GC製劑,避免長效製劑。
部分患者服用激素后可誘發頭痛、激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精神癥狀,少數患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甚至自殺,兒童可誘發癲癇等。
可導致激素性青光眼。有報道長期持續應用GC的患者約40%發生青光眼。
2 停葯反應
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長期大劑量使用GC,反饋性抑制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所致。輕者表現為精神萎靡、乏力、食慾減退、關節和肌肉疼痛,重者可出現發熱、噁心、嘔吐、低血壓等,危重者甚至發生腎上腺皮質危象,需及時搶救。
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恢復時間與劑量、用藥時間長短和個體差異等有關。停用激素后,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功能一般需經3-5個月恢復;腎上腺皮質對ACTH起反應功能的恢復約需6-9個月,甚至1-2年。
可能是由於患者對GC產生了依賴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一旦停葯或減量過快而致原疾病複發或惡化。常需加大劑量再行治療,待癥狀緩解后再緩慢減量、停葯。
記憶口訣:
四個「一」(一進一退一緩一反)+六個「誘發」。
四個「一」:
一進: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一退: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一緩: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傷口愈合緩慢
一反:停葯反跳現象
六個「誘發」:
感染;心血管、消化、內分泌、神經、精神系統併發症。
3 青光眼
禁忌證:
曾患或現患嚴重精神病或癲癇、活動性消化性潰瘍、骨折、新近胃腸吻合術、創傷修復期、角膜潰瘍、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嚴重高血壓、糖尿病、孕婦、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感染(如真菌感染等)。
溫馨提示:當適應證和禁忌證並存時,應全面分析,權衡利弊。病情危急的患者,有禁忌證存在時,若仍需用藥,則在危險期過後,應儘早停葯或減量。
GC所致不良反應的防治措施
1 嚴格掌握GC治療的適應證,合理制訂治療方案
GC藥物治療方案應綜合患者病情及藥物特點制訂,治療方案包括選用品種、劑量、療程和給葯途徑等。目前臨床應用GC的隨意性較大,未嚴格按照適應證給葯的情況較為普遍,如單純以退熱和止痛為目的使用GC,特別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熱和止痛為目的使用。
2 重視GC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
兒童應根據年齡、體重(體表面積更佳)、疾病嚴重程度和患兒對治療的反應確定治療方案。孕婦慎用GC,特殊情況下臨床醫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使用。哺乳期婦女使用生理或維持劑量的GC對嬰兒一般無明顯不良影響,但若接受中等劑量、中程治療方案時不應哺乳,以避免GC經乳汁分泌,從而對嬰兒造成不良影響。
3 監測GC不良反應
GC不良反應與用藥品種、劑量、療程、劑型及用法等明顯相關,在使用中應密切監測各項指標,如電解質、血糖、血脂、體重、凝血、血壓、骨密度等,小兒應監測生長和發育等情況。根據檢查結果予以降血壓、調節血脂、降血糖等對症治療。
4 GC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使用GC期間可酌情採取如下措施:
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必要時給與抗骨質疏鬆葯;
預防性使用抑酸護胃藥,且宜飯後服用激素,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
充分了解體內是否存在潛在病灶,如有感染,應同時應用抗感染藥物,以防感染擴散及加重;
若發生庫欣綜合征,因皮膚菲薄、局部水腫等,極易導致皮膚真皮層斷裂而形成皮膚紫紋,應避免上臂、腰背、雙下肢過度牽拉,減少皮膚損傷。
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GC和非甾體類抗炎葯合用時,可使消化性潰瘍或出血的危險性加大;GC可升高血糖,從而降低降糖葯的作用;與肝葯酶誘導劑作用,可增加機體的代謝,進而減輕GC的作用;GC可使口服抗凝血葯的效果降低,兩葯合用時抗凝血葯的劑量需加大;與強心苷和利尿劑等合用,應注意補鉀。
臨床常見GC使用誤區
1 GC用作退熱劑
如:地塞米松肌肉注XX用於退熱等。儘管GC可通過體溫調節中樞進行退熱,但無法將病原體所引發的發熱狀態從根本上改善,可導致病灶擴散,使病情擴大發展。
2 GC用作抗菌藥物
GC並非抗菌藥物。它在抗炎的同時,可致人體防禦功能下降,同時會使機體潛在病灶擴散,使病情加重,患者病癥的治療難度增加,甚至出現無法彌補的嚴重後果。
3 GC用來預防輸液反應
GC本身具有抗過敏的作用,但其本身也可致過敏的情況發生,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導致過敏性皮疹。
GC可發揮抗過敏等作用,故在皮膚病治療中廣泛應用。但若未控制用量,存在濫用現象,則可能導致皮膚萎縮變薄、乾裂以及毛細血管的擴張,深紅色的紅斑等不良反應出現。
參考文獻
[1]《糖皮質激素類葯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1年)》.
[2]藥理學(第3版).楊寶峰,陳建國.
[3]梁鋒,李影,胡志強.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在醫療糾紛鑒定中引發的思考[J].中國衛生法制, 2012,20(3):58-60.
[4]蘭利珍.糖皮質激素的藥理及臨床應用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3):91-92.
[5]黎曉紅.長程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及防治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2016, 9 (3C):174-175.
[6]范慶國.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臨床合理用藥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5,13 (12): 286 -287.
[7]張永鋒.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用藥誤區及合理用藥分析[J].北方藥學,2018 , 15 (7):161-162.
以上內容僅授權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