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腫瘤藥物居然可以殺死癌細胞?轉移的癌細胞可被「實時追蹤」?
對於醫生來說,這一個月真的有點難熬。在新型冠狀病毒的陰霾之下,醫療工作者迎難而上,堅守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最前沿,把責任義無反顧地扛在肩上,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前線的醫生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腫瘤患者也要在這個特殊時期做好個人防護,注意飲食及保暖。
本周,腫瘤圈有哪些新鮮事兒呢?
01
青少年時期的肥胖對中年患腫瘤的影響有多大?
今年過年你又長了幾斤肉?
肥胖已被確定為多種類型癌症的誘因,而青少年的肥胖與中年患癌風險有一定的相關性。近日,研究者分析了人們17歲時的體重指數(BMI)與今後癌症發生率之間的關聯。
研究納入196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接受檢查的2298130名參與者,其中女性928110名,男性1370020名。隨訪期間,記錄了男性癌症事件26353例,女性癌症事件29488例。研究者發現,隨著BMI的增加,癌症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加。
在青少年肥胖男性中,校正後的HR為1.26(95%CI 1.18-1.35)。在女性中,研究者發現肥胖與XX頸癌和乳腺癌風險呈負相關,肥胖與總體癌症之間沒有關聯。但是如果排除XX頸癌和乳腺癌,青少年女性肥胖的癌症校正HR為1.27(1.13-1.44)。
在男女青少年人群中,高BMI與10年後癌症風險增加相關,且BMI與較高的死亡風險呈正相關。
界哥N啵N:其實,每頓吃8分飽就夠了!
02
低脂飲食影響乳腺癌女性長期死亡風險
上文中有一個信息點,就是在女性中,青年時期的肥胖與中年時患乳腺癌的風險呈負相關,那麼當我們XX中年後,飲食與女性的乳腺癌有怎樣的關係呢?
2月7日,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臨床腫瘤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探討了低脂飲食對乳腺癌女性死亡風險的長期影響。此項研究始於1991年,共入組絕經后女性超過16萬。研究人員對來自全美國40個研究中心、入組時年齡50~79歲、無乳腺癌史、飲食脂肪攝入量占總能量≥32%的8835例絕經后女性進行分組,按3∶2的比例被隨機分入常規飲食組和飲食干預組。飲食干預目標為脂肪攝入量占總能量的20%,同時增加蔬菜、水果和穀物的攝入量。
經過中位8.5年隨訪,干預組與對照組相比,乳腺癌發病風險相似,分別為0.42%和0.45%(HR:0.91,95%CI:0.83~1.01,P=0.09);乳腺癌所致死亡風險相似,為0.016%和0.024%(HR:0.67,95%CI:0.43~1.06,P=0.08);患者乳腺癌總死亡風險顯著較低,為0.025%和0.038%(HR:0.65,95%CI:0.45~0.94,P=0.02)
經過中位19.6年隨訪,干預組與對照組相比,乳腺癌發病風險相似(HR:0.95,95%CI:0.89~1.02);乳腺癌所致死亡風險顯著較低,為0.037%和0.047%(HR:0.79;95%CI:0.64~0.97,P=0.02);患乳腺癌之後總死亡風險顯著較低,為0.12%和0.14%(HR:0.85,95%CI:0.74~0.96,P=0.01)
也就是說,低脂飲食同時增加蔬菜、水果和穀物的攝入量,可以減少絕經后女性乳腺癌相關死亡風險。
界哥N啵N:中年女性在進行低脂飲食的同時,要注意營養均衡哦!
03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用於治療糖尿病、炎症、酒精中毒以及犬的關節炎等藥物,可以在實驗室殺死癌細胞。研究人員系統地分析了數千種已經開發的藥物,發現了近50種藥物具有抗癌活性。並揭示了新的藥物機制和靶標,這為加速開發新的癌症藥物或重新利用現有藥物治療癌症提供了新的可能。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癌症》上,包含了6000多種已獲FDA批准或已在臨床試驗中證明是安全的藥物和化合物(在研究時使用了4518種藥物)。研究人員用578種人類癌細胞系測試了所有藥物的抗癌活性,發現有近50種藥物具有抗癌活性。
這些藥物殺死癌細胞的方式也令人意想不到。「大多數現有的抗癌藥物都是通過阻斷蛋白質發揮作用的,但我們發現這些非抗癌藥物可以通過其他機制起作用。」研究者表示,他們確定的一些具有抗癌活性的藥物不是通過抑制蛋白質而起作用的,而是通過激活蛋白質或穩定蛋白質與蛋白質相互作用。例如,有近十二種非腫瘤藥物通過穩定PDE3A和另一種稱為SLFN12的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殺死了表達PDE3A的癌細胞。
大多數殺死癌細胞的非腫瘤藥物都是通過與此前無法識別的分子靶標相互作用而實現的。例如,用於治療犬骨關節炎的一種抗炎葯通過擊中過表達蛋白MDR1的細胞中的未知靶標而殺死了癌細胞,該蛋白通常會驅動對化療藥物的耐藥性。
這些發現對於癌症的治療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讓癌症的治療多了新的可能性。
04
新型水凝膠可追蹤癌細胞位置
惡性腫瘤轉移是癌症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轉移瘤一般尺寸微小、形態多樣,隨機分佈在不同器官,導致癌症難以治愈。
天津大學的仰大勇教授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長餘輝水凝膠」。這種新型水凝膠XX活體后能夠長時間標記在癌細胞上併發出近紅外光,讓癌細胞「共享實時位置」,便於追蹤癌細胞的轉移途徑,它有望成為癌症治療新的的「利器」。
仰大勇教授表示,這種新型「長餘輝水凝膠」可以針對各種類型的癌細胞進行定製化設計,從而為各種腫瘤轉移研究提供通用性檢測平台,在癌症治療等領域具有廣闊前景。
據了解,「長餘輝水凝膠」XX人體后,能夠在無外界光激發時,長時間自主持續發出近紅外光,實現無背景干擾的深組織成像,可用於腫瘤轉移的可視化成像研究。
乳腺癌小鼠模型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新型水凝膠生物相容性好,無毒無副作用,不影響腫瘤的轉移和侵襲,並具有很高的靈敏度,能夠克服干擾在小鼠的腫瘤部位持續釋放發游標記探針,標記腫瘤細胞,實現腫瘤轉移的無創、高選擇性、無背景干擾成像示蹤。
該研究結果近期發表于《Nano Letters》,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趙懷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劉春霞為共同第一作者。
界哥N啵N:實現腫瘤細胞「指哪兒打哪兒」指日可待!
05
肺癌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在種族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肺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全世界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肺腺癌。目前,對於肺腺癌的基因組研究均基於以吸煙者為主的歐洲人群,而亞洲和歐洲個體之間存在明顯差異,例如,有40%-60%的東亞肺腺癌患者存在EGFR突變,而歐洲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變為7%-10%。並有研究者在中國肺腺癌人群中發現了幾個新驅動基因,這表明東亞肺腺癌患者與歐洲肺腺癌患者的基因組差異可能比預期的要大。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
研究者對來自新加坡的213位華人肺腺癌患者的整個外顯子組(n=210)和轉錄組(n=181)進行了測序,並結合了先前發表的92位中國患者的全外顯子測序數據,與歐洲肺腺癌的大型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集(n=305)進行了對比。
通過分析,研究者發現東亞人群的腫瘤基因突變負荷(TMB)中位數為2.04/MB,低於歐洲人群(中位數5.08/MB),同時吸煙與TMB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非吸煙者的TMB遠低於吸煙者。
研究者通過對東亞肺癌患者的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東亞肺癌患者具有更加穩定的基因組,並有突變少的特點。同時,基因組的分佈也相對其他種族簡單,免疫相關基因也被上調,這使得免疫療法在東亞肺癌患者中成為可能。
界哥N啵N:無論咱基因多穩定,煙還是要少吸!
本周寄語: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同時致敬每一位奮鬥在一線的醫療工作者!防控疫情時,請一定保護好自己,家人和朋友期待你們勝利凱旋。
本周的《腫瘤那些事兒》就到這裡了,大家歲哪些新聞感興趣呢?或者您有什麼意見或建議嗎?歡迎到評論區交流哦!
以上內容僅授權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