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軍 肖相如頻道、導讀:今天學習從
五臟論治
鼻衄。鼻衄乃
血液不循常道,上溢於清道鼻竅而出者,系
血證中最常見的一種。究其
病因,不外乎
時邪外襲或
飲食勞倦
內傷,且以火熱迫血妄行所致者多見,因之歷代醫家多從
肺熱、
胃熱、
肝火及
脾虛論治。余以為鼻衄—證,雖責之於肺、胃、肝、脾者居多,然與心、腎諸臟亦有密切關係,故在臨證時通過
臟腑辨證遣方
用藥,每獲良效。1
熱邪犯肺《
外科正宗卷四》雲:「鼻中
出血,乃
肺經火旺,迫血妄行,而從鼻竅出」。
外感風熱燥邪,熱邪傷肺,耗陰傷絡,
血熱妄行,上循
清竅,故發鼻衄。證見鼻燥而衄,血色
鮮紅,伴
口乾咽燥,或兼有
身熱,
咳嗽痰少,
便秘等症,
舌質紅,苔薄黃,
脈數。治宜清瀉肺熱,
涼血止血。方選桑菊飲,加
黃芩、
梔子以清瀉肺熱,
仙鶴草、
白茅根、
丹皮涼血止血,
生地養陰
清熱。2胃熱熾盛《
景岳全書·血證·
衄血論治》曰:「陽熱
怫鬱于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為鼻衄,此陽明之聞也」。
足陽明胃經,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飲酒過多或恣食
辛辣厚味,熱蘊于胃,或
濕濁化熱,
胃火上炎,熱傷
絡脈,迫血妄行而致鼻衄。證見鼻衄量多,或兼見
齒衄,血色鮮紅,伴
鼻干,口乾臭穢,渴而欲飲,
煩躁,便秘,
舌紅苔黃,脈數。治以清
胃瀉火,涼血止血。方用
玉女煎,加生地、
蘆根清熱養陰,生
大黃瀉熱通便,
藕節、
大薊、
小薊涼血止血。3
肝火上炎《
聖濟總錄·久衄》載:「
肝藏血,
肺主氣,今氣與血俱熱,故氣溢則血妄行而為鼻衄」。憂思惱怒過度,肝
氣鬱滯,氣鬱日久,
化火上炎,迫血妄行而成鼻衄。證見鼻衄色紅量多,伴面紅
目赤,
口苦咽干,
頭痛目眩,煩躁易怒,舌紅苔黃,
脈弦數。治予
清肝瀉火,涼血止血。選用
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加白茅根、
茜草涼血止血,丹皮、
赤芍清血熱而
活血,菊花清
上焦之火。4
心火亢盛《
玉機微義·
血證論·朝吐血泄為火熱所致》中說:「心火熱極則有
血餘,熱氣上甚則為
血溢」。
七情鬱結,氣鬱化火,或火熱之邪內侵,或恣食肥甘厚味及煙酒過度,久而化
熱生火,導致
心火亢盛,血熱妄行,上溢清竅,發為鼻衄。證見鼻衄或兼
舌衄,伴心胸
煩熱,
口渴面赤,
口舌生瘡,
小便赤澀刺痛等症,舌赤少苔
乾裂,
脈細數。治當
清心瀉火,涼血止血。方予
導赤散,加黃芩、
黃連瀉心胃之火,丹皮、白茅根涼血止血,
石斛清熱
生津,
牛膝引血下行。5
肺陰不足《賓士薈萃·血屬陰難成易虧論》謂:「
陰氣一虧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久咳傷肺或它病
後期,陰
津虧耗,致使肺陰不足,虛而生
內火,灼傷血絡而發鼻衄。證見鼻衄或兼
咯血,血色鮮紅,伴
發熱,口燥咽干,或見咳嗽痰少,顴紅,盜汗等症。治用
養陰清熱,涼絡止血。方投養陰
清肺湯,加
桑白皮、黃芩清肺瀉火,白茅根、茜草涼血止血,
青蒿、
白薇以清
虛熱。6脾虛失攝《
醫門補要》指出:「肺主氣,
脾統血,肺虛血不外護,脾虛血失
中守,若陰絡一傷,逼血上溢清道而出」。勞倦過度,或飲食所傷,
損傷脾氣,脾
氣虛弱,統攝無權,血無所主,溢於鼻竅以致鼻衄。證見鼻衄反覆
發作,或兼齒衄、肌衄,血色淡紅,遇勞加劇,伴
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頭暈
心悸,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
無力。予
健脾益氣攝血之法,
歸脾湯為主方,加
阿膠、山萸
滋陰補血,仙鶴草、
紫草收斂止血,
陳皮理氣,防止它葯
滋膩。
病程日久、
癥狀不重者還可
丸劑緩圖。7
腎虛不固《景岳全書·衄血論治》認為:「衄血雖多由火,而唯于
陰虛者為多,正以勞損傷陰,則水不制火,最能動沖任陰分之血」。久病或病後,或勞欲過度,
腎陰虧損,
虛火上炎,迫血上逆,甚則
陰損及陽,
命門火衰,火不
歸元,無根之火浮炎于上,迫血妄行,鼻衄乃作。證見鼻衄時作,常兼齒衄,
頭昏目眩,
腰酸耳鳴,顴紅
潮熱,兩足痿弱,或見
遺精,舌光紅少津,
脈細數。當用
補腎益精,
滋陰降火之法,
大補元煎加味主之,加
鱉甲、
地骨皮滋陰清熱,
女貞子、
旱蓮草養陰止血,藕節涼血止血。8
注意事項血液是
依靠臟腑的
生理功能來產生和維持的。《景岳全書·血證》認為:血「生化于脾,總統於心,藏受于肝,輸佈於肺,施泄于腎,灌溉于身,無所不及」。鼻衄原因雖多,但均與
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歸納起來不外乎
虛實兩大類。
病機主要為火與虛兩個方面,火有
實火與虛火之分,虛主要為氣虛和陰虛。
治療鼻衄,當以止血為先,《血證論》曰:「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否則導致津血虧虛,
氣隨血脫,危及生命。亦正如《
醫學正傳·衄血》所雲:「夫衄血之病,雖屬平常,若出而不止,
陰陽離脫,亦有死者,臨病施治,常須識此,不可忽也」。
臨床體會,止血雖為治療鼻衄之大法,急性出血,更應以止血為先,但切不可見血專重止血,只顧
塞流,不澄其源則後患無窮。鼻衄多因血熱妄行,
清熱瀉火之法臨床常用,但芩、連、梔子等苦寒之品則不宜久用及多用,否則會損傷
脾陽,或寒
凝血滯,留有
瘀血。
《金匱要略》雲:「
衄家不可
發汗」。汗血
同源,若發汗則
陰血重傷,且
陽氣隨汗而泄,而見
亡陰亡陽之變,即使邪在表、實火盛者,也應
忌用荊、防之類
發散,以免氣火升騰,鼻衄加重;若確需用時,也應
炒炭,以緩其性,且能止血。若鼻衄兼有
腹滿、便秘者,硝、黃類
通下藥自當
慎用,特別是
失血過多或久病體弱者,更應審慎。
溫燥之品易耗血動血,只有在準確辨證為
脾腎陽虛,並在清泄葯
配伍以制其弊時酌情應用。鼻衄
患者,血之既動,
精血必耗,而人之精血,主要來源於
谷氣,且脾有統血之能,「
胃氣一回,血自循于
經絡矣」。故在辨證用藥同時,應時時兼顧胃氣,且在血止之後,可用
四君子、
參苓白朮、歸脾之類以善其後。《血證論》又曰:「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因此,臨證時無論何種鼻衄均應少佐丹皮、茜草、紫草、
丹參等涼血活血之品,以散其瘀,而
破血之
三棱、
莪術類臨床少用,恐其攻伐太過,耗血動血。鼻衄患者,皆可
配合鼻腔填
塞法以止血,可用濕棉條摻
血餘炭、
三七粉或
雲南白藥等藥粉塞入
鼻孔,壓迫止血。鼻衄不止者,可用濕毛巾或冰袋
冷敷前額及
鼻根部,或用熱水
洗腳,亦可用
大蒜泥或
附子末作餅貼敷于同側
湧泉穴,以引血歸元、導血下行。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
醫囑!本文選摘自《夏小軍醫學文集》,夏小軍著,甘肅
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7.1;本文刊登于《慶陽衛校校刊》2001年第1期。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
學術交流,若有
侵權請
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