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agashi
乳腺癌,是一類因乳腺上皮
細胞增殖失控而導致的
惡性腫瘤,其
發病率常年位居女性
惡性腫瘤首位,因此它也常常被稱為「
粉紅殺手」!更可怕的是,根據世界
衛生組織國際
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2020年全球
乳腺癌新發病例預計高達226萬例,超過了
肺癌的220萬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為全球
第一大癌。與此同時,人和其他
哺乳動物一樣,
身體被包括
細菌、
病毒和
真菌在內的數萬億
微生物佔據,這些微生物被統稱為共生菌群。大量的
腸道微生物
組學研究表明共生菌群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
體質、
性格,甚至是
思維和
壽命。那麼,腸道微生物是否也會影響某些類型的人類癌症的發
生髮展?例如,乳腺癌。2021年1月6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idney Kimmel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 Cancer Discovery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pro-carcinogenic colon microbe promotes breast 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tic progression and concomitantly activates Notch and β catenin axes 的研究
論文。這項研究在
小鼠模型中發現,一種通常與
結腸炎和
結腸癌有關的微生物——產腸
毒素脆弱擬桿菌(ETBF)可以在乳腺和腸道定殖,迅速誘導乳腺上皮
增生,並促進了乳腺癌的發生和
轉移進程。
人體共生菌群的
失調可能會導致多種
疾病,包括腸道
炎症、
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癌症。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已知微生物
存在於人體的
胃腸道、
鼻腔通道和
皮膚等
部位,但長期以來,
乳房組織通常被認為是
無菌的。然而,近期的一些研究已經證實乳腺中也存在微生物群落,但它們對乳腺癌的
生物學影響仍然難以捉摸。基於此,我們可以通過
對比正常乳腺和患病乳腺的微生物
譜系,從而推測出哪些非正常類型的乳腺微生物具有潛在的致病能力。在這項研究中,本研究的通訊作者 Dipali Sharma
教授對此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了另一個風險
因素,那就是微生物群。如果微生物群受到干擾,或者
體內含有具有致癌
功能的產毒微生物,這可能被認為是乳腺癌的另一個風險因素。」研究人員對已發表的比較乳腺癌倖存者和
健康志願者良性和惡性
乳腺腫瘤微生物組成的研究進行了
臨床數據的
薈萃分析。他們發現,在乳腺癌倖存者的所有乳腺組織
樣本和XX
分泌液
中都檢測到了脆弱擬桿菌。緊接著,研究團隊將產
腸毒素脆弱擬桿菌(ETBF)給一組小鼠
口服。首先,產腸毒素脆弱擬桿菌(ETBF)迅速在小鼠的腸道中定殖,且在三周內,小鼠的乳腺組織發生了通常表現為乳腺癌的
癌前病變——
導管組織增生。引入ETBF后,小鼠的乳腺組織的導管發生增生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觀察到,當他們將產腸毒素脆弱擬桿菌(ETBF)直接注XX到小鼠的XX后,兩到三周內就會出現類似增生性的
癥狀,並且暴露于毒素的細胞比未暴露于毒素的細胞表現出更快的腫瘤進展和更強的腫瘤侵襲性。暴露于毒素的細胞比未暴露于毒素的細胞表現出更快的腫瘤進展和更強的腫瘤侵襲性有趣的是,與非產毒的脆弱擬桿菌相比,產腸毒素脆弱擬桿菌(ETBF)更能強烈誘導植入乳腺導管的
腫瘤細胞的
生長和轉移進展,而暴露在毒素中的乳腺癌細胞似乎保留了對毒素的
記憶,在
接種到健康小鼠之後,增殖速度更快,侵襲性更強。研究人員將其稱為「BFT-記憶」。暴露在毒素中的乳腺癌細胞產生了「BFT-記憶」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觀察到Notch1和β-catenin
細胞信號通路參與了產腸毒素脆弱擬桿菌(ETBF)促進乳腺組織病變的過程。Notch1和β-catenin細胞信號通路參與了EBFT促進乳腺組織病變的過程總而言之,這項研究觀察到,當產腸毒素脆弱擬桿菌(ETBF)被引入小鼠的腸道或乳腺導管時,它總是會誘導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性進展,由此揭示了誘髮乳腺癌的另一個潛在風險因素。當然,後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產腸毒素脆弱擬桿菌(ETBF)是如何在全身移動的,並確定其是否是觸發人類乳腺細胞轉化的直接驅動因素。由此看來,未來我們或許就可以通過檢查
糞便或乳腺樣本中的微生物組變化,以評估自身的乳腺癌患病風險。論文鏈接:https://cancerdiscovery.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21/01/05/2159-8290.CD-20-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