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筋骨堂科普系列:膝關節「積液」一定要治療和抽出來嗎?
原創:陳帥醫生
文章所屬:王海彬教授團隊,轉發請標明出處。
在骨關節和運動醫學科門診,經常有患者或親屬帶來膝關節MRI(核磁共振)咨詢報告單上的「關節積液」如何治療;儘管醫生已告知其膝關節沒有太大問題,但有些患者還是非常糾結和在意影像報告單上「積液」的診斷!!
注: 膝關節積液主要指膝關節腔內積液,簡稱膝關節積液,膝周圍皮下積液和血腫不在此討論範圍。
當然,有些機構或者個人會根據這個「積液」(民間也稱積水)大做文章,並對患者採取外敷草藥、藥膏等治療措施,但有引起局部皮膚過敏,進一步加重的可能,需要引起注意。
可以讓廣大患者放心的是,關節和運動醫學科醫生通過詢問病情、仔細地查體和影像學檢查對比,對一些沒有明顯癥狀的或者只有輕微癥狀的膝關節患者積液,很多情況下是正常的,或者認為是正常的生理病理反應,不要過於擔心和害怕。
因為在人類膝關節腔內本身就存在少量正常的淡黃色關節液(約1-5毫升),它就像我們眼睛中存在一定量淚水一樣,淚水要潤滑和營養眼球,而關節腔內的關節液需要滋潤和營養關節內結構。
筆者在運動醫學門診從患者腘窩處連接關節腔的囊腫中抽出的淡黃色液體-其接近正常關節液顏色
所以,就算正常人去做膝關節核磁共振(MRI),對靈敏的核磁設備來說,也會在影像上顯示:關節(腔)少量積液!!
目前研究表明,膝關節正常的關節液主要有以下生理作用:
①. 營養關節軟骨、半月板、韌帶等關節內結構組織;②. 潤滑作用,人體關節好比「機器的軸承」,需要「潤滑油」以最大程度減輕軟骨的磨損,降低關節溫度; ③. 新陳代謝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稱關節的營養代謝,需要關節表面的一定壓力。所以,不活動或過度活動,都會造成關節軟骨損傷。
那麼,造成膝關節「積液」/「積水」的原因是什麼,要不要治療和抽出?
1、病因
膝關節是人體滑膜覆蓋最多的關節,關節積液主要是因膝關節受到寒冷刺激、創傷、長期勞損或退變、感染、類風濕或痛風等因素或疾病引起的關節滑膜發生炎症反應而過度分泌滑液的一類癥候群。
2、治療與抽液
有醫學研究稱,對於膝關節的積液如果超過20毫升,就可引起關節疼痛和腫脹。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制動、休息和口服抗炎鎮痛藥物等治療,大部分可以消除癥狀,無需穿刺抽液,若想明確積液的性質可行穿刺抽液,並行穿刺液細菌塗片或具體成份的葯敏等實驗室檢查。
關節穿刺的時一定要嚴格無菌消毒,防止感染的發生。對於糖尿病患者、膝關節感染患者需要權衡利弊再進行穿刺抽液。
筆者自己個人經驗認為膝關節(腔)積液達50毫升以上,體查浮髕試驗陽性,因膝關節腔積液多,腔內壓力大,患者局部腫痛明顯,且使用通過藥物、物理治療等方法無法減輕或消除膝關節積液者,可行關節穿刺抽液。這樣可以快速減輕關節腔壓力,比任何藥物和治療效果來的快。
3、一般治療及注意事項
處於急性期的膝關節積液患者需要制動、休息,避免過多負重行走,避免過度勞累。可以做膝關節周圍肌肉鍛煉,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
骨關節和運動醫學專科陳醫生溫馨提示:有了膝關節積液不要過於擔心,通過制動休息、藥物外敷、鎮痛抗炎藥物等對症治療,一般均可達到良好的效果。如若局部腫痛不緩解,對其保守治療4周以上效果不佳,建議及時來醫院骨關節和運動醫學專科就診。
部分圖片、文字源自網路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文章僅供參考和學習分享,一切視患者自身情況和以專業醫生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