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極強的水痘來了,預防治療護理,一篇文章講全
隨著氣溫升高,天氣越來越熱,但是有一種病毒卻依然沒有走遠,它就是水痘!水痘的傳染力非常強,接觸患者及其飛沫是該傳染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俗稱「見面傳」。
前段時間,雲南一中學就發生了學生患水痘被居家隔離的情況。
而1~14歲的孩子是易感人群,一般在24小時內就會出現皮疹。並伴隨奇癢難忍、一旦撓破很容易留疤,影響孩子們的顏值。
導致水痘的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但是由於接種疫苗,嬰兒水痘感染率一直在下降。那麼,嬰兒最初是如何得水痘的呢?
什麼是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以通過接觸患者的皰疹漿液和污染過的東西所傳播。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 的說法,水痘最有可能在兒童時期發作,甚至會影響嬰兒和幼兒。
嬰兒患水痘的原因
嬰兒接觸水痘病毒後會患上水痘。除此之外,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感染病毒:
·如果嬰兒被患有水痘或帶狀皰疹的人觸摸或抱過。
·接觸感染者的個人物品,例如餐具、玩具等 。
嬰兒水痘有什麼癥狀
水痘病毒的潛伏期為 10-21 天。這意味著寶寶最遲在感染病毒后 21 天會出現以下水痘跡象:
·紅疹和水泡是水痘的主要徵兆。皮疹首先出現在頭部和面部,最終蔓延到全身。皮疹經歷五個階段,每個階段持續約 24 小時。五個階段分別是是紅色腫塊,水泡,膿狀水泡,糜爛水泡和乾燥的棕色結痂,結痂標志著疾病的最後階段。
·潰瘍是指微小的紅色斑塊,你將在口腔、眼瞼甚至嬰兒的XX器上發現。
·身體疼痛和全身疲勞,因為嬰兒似乎一直昏昏欲睡和疲倦,肌肉和關節疼痛加劇了這種情況。
·水痘不會危及生命,但在某些情況下,您需要立即帶寶寶去看醫生。
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在某些情況下,皮疹可能會出現膿液和出血。這表明有細菌感染,您必須立即帶寶寶去看醫生。其他令人擔憂的癥狀包括:
·發燒高於38.9°C
·皮疹出血
·極度困倦和意識不清
·劇烈咳嗽或任何呼吸困難
·醫生將能夠診斷情況並檢查其嚴重程度。
水痘如何治療和預防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 (AAP) 的說法,水痘不需要任何藥物治療。您必須等待嬰兒的免疫系統戰勝病毒並自行清除病毒。. 醫生可能會給嬰兒開一些藥物來減輕瘙癢,但請記住,家庭管理在嬰兒康復之路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①充分休息:像任何其他病毒性疾病一樣,水痘也是如此,嬰兒需要充分休息以幫助身體快速恢復。讓寶寶在舒適的環境中多睡多休息。
②補充水分:繼續母乳餵養,為嬰兒提供液體和營養。如果寶寶一歲以上,可以給他吃流質食物,比如雞湯和扁豆湯。流質飲食可以幫助嬰兒獲得所有營養,因為他可能因胃痛和口腔潰瘍而難以吃固體食物。
③修剪指甲以防止抓撓:當皮疹變成水泡時,它很可能會XX。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修剪指甲。如果寶寶大到可以理解「不」,那麼輕輕地告訴他不要抓撓他的皮疹。
④擦拭緩解:每天使用溫水擦拭嬰兒的皮疹一次,你也可以給寶寶洗澡,這些將有助於減少瘙癢的強度。
如何預防嬰兒水痘
1995年疫苗的廣泛使用大大降低了感染率。因此,它是最準確和最廣泛使用的預防方法。除了疫苗,以下措施也有幫助:
①遠離受感染的人:如果家裡有人患有水痘,則絕不應讓嬰兒靠近該人。此外,讓嬰兒遠離感染者使用過的物品。
②保持衛生:保持嬰兒的個人物品和環境清潔。從戶外回來時要洗手,保持玩具清潔,徹底清洗餐具。
何時接種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由兩次免疫注XX組成。第一次注XX是在嬰兒12至 15個月大時注XX。第二針是四到六年內。第二次免疫注XX可增強終生免疫力。因此,對於水痘病毒的免疫力,這兩種疫苗都是強制性的。
給嬰兒接種疫苗后,他們可能會發燒或身體疼痛。但是,這是暫時的,不常見的。
以下是副作用的常見情況:
·大約有38°C的輕度發燒,它發生的頻率較低,只有十分之一的嬰兒會有此種狀況。
·輕度水皰和皮疹,類似於水痘皮疹。
經常問的問題
1. 嬰兒水痘有多常見?
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在引入水痘疫苗后,感染該疾病的嬰兒數量大幅下降。自引入疫苗以來,美國嬰兒中的水痘病例減少了 95%。
2. 新生兒會得水痘嗎?
是的。任何年齡的嬰兒都可能患上水痘。如果母親患有水痘,母乳中的抗體可以在嬰兒出生后的前三個月提供抵抗水痘的免疫力。然而,它並不能保證100%的免疫力,人們仍然需要注意預防這種情況。
3. 寶寶會不會再次出水痘?
不會。嬰兒不會再次感染水痘,因為免疫系統會在身體中產生針對病毒的永久性抗體。
4. 寶寶接種疫苗後會得水痘嗎?
有可能,但機會很少。根據 AAP 的說法,接種疫苗后感染水痘的情況很少見。即使有人接種疫苗后得了水痘,水泡很少,不發燒,恢復很快。
參考文獻
【1】http://www.babycenter.com
【2】http://www.healthychildren.org
【3】http://www.quora.com
【4】 斯蒂文·謝爾弗,《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北京科學技術出版有限公司,2018
【5】張思萊,《張思萊科學育兒全典》,中國婦女出版社,2017
【6】 陳寶英孕產育兒研究中心,《新生兒嬰兒護理百科全書》,中國人口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