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位下柔性正骨筋骨並調治療坐骨神經痛
最近我給一位七十余歲坐骨神經痛的鄰居大爺做手法治療,在坐位下予以中醫柔性正骨筋骨並調,效果不錯,特來與大家分享。
大爺住院做手術睡了幾天的氣墊床,出院后感覺腰突的癥狀發了,感覺右側臀部與右小腿外側有上下兩個部位麻木脹痛數天了,稍微走一段路后癥狀就比較明顯,需要停下短縮右下肢休息。患者多年前曾經出現過類似的癥狀,治療后好轉,其長期無極站樁功法鍛煉后癥狀未再發作。因為患者腹部傷口未愈合不能平卧,我之前曾經給予一位九十余歲的奶奶行坐位調骨治療,此次又可以體會柔性正骨的奇妙之處了。人在坐站下,骨盆相對皮肉也是懸掛的結構,體查發現大爺右側髂骨前上旋轉錯位(骶髂關節錯位),骨盆整體後仰(腰骶關節錯位),腰椎有凸向左側的側彎,右側坐骨結節內側旁有壓痛,並可以放XX到右小腿外側,右側小腿外側有散在壓痛。筋骨結構診斷明確,坐位下柔性正骨筋骨並調手法如下:右手食中指放在右側髂前上棘,左手食中指放在右側髂後上棘,兩手協同反向旋轉糾正右側髂骨前上旋轉錯位;(見下圖)
腰椎有凸向左側的側彎,坐位以搖動肩部帶動腰部右手再順勢向右側推搖,
術后檢查骨位置正常了;手法予以右下肢壓痛點也就是筋結點的手法解結,操作臀部的筋結患者有小腿麻木的暫時加重,(見下圖)
操作小腿外側的筋結點患者有舒服的感覺。(見下圖)
治療完成囑咐其行走看看,大爺當場感覺好轉,其後每日一次的手法治療,大爺整體上逐漸好轉,唯有多走後癥狀又有輕微加重,筋骨結構偶有反覆錯位,囑其適當減少活動量,堅持前傾坐位糾正骨盆整體後仰錯位。七次治療患者癥狀消失,最後囑咐其繼續予以呼吸器鍛煉膈肌的功能以增強核心穩定性,以預防錯位的複發。
治療體會:患者癥狀提示坐骨神經受壓,神經的受壓與筋骨結構密切聯繫,調節好筋骨的結構就可以間接為神經的爭取好的空間結構,神經功能就能夠恢復正常,臨床上個人的體會是治療往往需要多次,比一般的痛症治療時間要長些。目前神經多點卡壓的學說比較流行,在神經的通路上從神經根到神經干到神經分支,往往多部位的卡壓更能夠產生明顯的癥狀。從中醫的經絡學說來看也是類似於此的,筋骨結構的問題也會從多個部位影響到經絡的通暢程度,因為經絡就是在筋骨里或者旁穿行的,腰椎的錯位,下肢的筋結就像是多個磚塊壓迫到旁邊通行的水管,水流一點點變小,到達遠端就明顯不足了,下肢的遠端經絡氣血明顯不足就失於濡養,就會出現麻木脹痛,患者拍打按摩局部覺舒就說明經絡自身的巡行不足需要借助外力去疏通它。中醫柔性正骨用力輕巧安全舒適,無暴力手法,更適合老年人,特別是坐位站立位調骨的思路與技術更是中醫柔性正骨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