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大叔腦梗后1年,右上肢「挎籃手」,應該如何進行康復鍛煉?
腦卒中后,大約65%的病人在恢復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肌肉痙攣,痙攣可導致姿勢異常、疼痛、運動減少和功能障礙,降低其生活及生存質量。
最近,一位劉大叔找到了我們尋求幫助,幫助他解決行走時右上肢「挎籃手」問題。這位劉大叔是在去年3月份的時候腦梗的,後來因為沒有及時送到醫院,因此留下了一些後遺症。
對於劉大叔的情況,我們安排康復團隊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評估。
1. 患者,男性,56歲,右側肢體無力1年余,遺留右側痙攣性偏癱,右上肢屈曲上抬困難,能獨立行走,輕度划圈步態(內翻足輕度下垂),主訴右上肢活動功能受限,活動時屈曲痙攣狀態,要求解決行走時右上肢「挎籃手」問題。
2. 專科查體:
肌力:上肢近端2+級,遠端3+級,下肢4+級,踝背屈/跖屈2級(Lovett分級法)
肌張力:上肢屈肘肌3級,屈腕肌:1級,屈指肌:0級;下肢內收肌1+級,屈髖肌1+級,踝跖屈肌2級(改良Ashworth痙攣評分)
Brunnstrom分期:上肢 III期,手 V期,下肢IV期
3. 診斷:
劉大爺屬於腦梗死後遺症期,存在一些運動功能障礙,還伴隨有高血壓3級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慢病疾病。
4. 評估與分析:
患者痙攣性偏癱明確,患側上下肢存在異常痙攣模式。上肢:肩關節內收、屈肘、前臂旋前,下肢:屈髖不足、足內翻輕度下垂。上肢屈曲痙攣狀態影響日常穿衣及儀錶美觀,下肢小腿三頭肌痙攣內翻明顯。
建議同時處理下肢改善步行能力,因病人對步態改善意願不強烈,家屬要求暫時先解決上肢屈肘問題。因此我們給劉大叔安排了一系列的康復訓練方案,包括肉毒素局部注XX治療,然後再佩戴矯形支具,以及上肢康復鍛煉方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