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滯、寒凝、痰凝,冠心病的證型該怎麼區分?有什麼癥狀呢?
心臟病,就問你怕不怕?
隨著天氣的不斷降溫,越來越冷,室內外溫差較大,撲面而來的冷空氣更容易引起機體外圍的血管收縮,心臟負荷增加,使許多心血管疾病有了可乘之機,冠心病則是其中最讓人頭疼的一種疾病。
心臟作為人體最為勤勉的器官,像是一個超級物流公司,24小時不停歇地運輸,以保證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氧氣的供應。正常情況下心臟可以順利地運輸氣血,一切井然有序,四通八達,就像河道裡面的水流一樣,自上而下川流不息。
但如果發生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則我們血管里的血液就會由於一些代謝障礙的垃圾、斑塊堵塞,導致動脈壁增厚變硬、血管狹窄,血液流通速度變慢變緩。
就好像我們煮粥一樣,有一些黏糊糊的粥漿附著在鍋蓋上,如果我們的血管中出現粥樣的硬化,就像被稠米湯糊住了一樣,寸步難行。
血管的堵塞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早期輕微的患者一般沒有十分明顯的癥狀,但當堵塞發生到一定程度,就會阻礙到血液的流動,患者會出現胸悶胸痛等癥狀,嚴重影響心髒的供血時,還容易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心梗,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無論癥狀輕重,冠心病都是一件需要十分重視的疾病,越早干預越好。
一.冠心病多是血瘀
西醫認為冠心病的成因是動脈狹窄、動脈硬化,所以需要去擴張血管,以增強心髒的泵血能力。但其只能解決一時的困難,並難以解決根本的問題,如果動脈血管的斑塊未除,冠心病依然是顆「定時炸彈」。
中醫的治療則更為追根溯源,將冠心病稱為胸痹。痹者,阻塞不通也,不通則痛。認為其病因多為心血瘀阻,即血管的痹阻不通。
所以,中醫對於胸痹的處理,就是直接瞄準造成瘀滯的根本,把瘀堵、附著在血管里的斑塊、垃圾,都清理掉,恢復動脈血管正常的血液供應。
那麼如何才能清理掉呢?
首先我們得知道這個血管里粥樣硬化的斑塊是怎麼來,我們才能把它「原路遣返」回去。中醫認為造成心血瘀阻的原因有好多種,辨證首先從虛實入手,其實證主要與氣滯、寒凝、痰濕三種原因。
冠心病發作起來,就像胸口壓了一個大石頭,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中醫認為,人體血液的循行有賴於氣的推動作用,如果氣的推動功能下降,血的流動就失去了動力,血的流動就會變慢、逐漸淤積,就像河床的泥沙一樣。
如果水流變慢,泥沙就容易沉積,最終導致了瘀堵,進而形成一些有規律的病理現象,我們把這些現象統稱為「瘀血」。當瘀血停留在心臟附近,就是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而發胸痹。
寒凝血瘀
寒主收引,寒氣雖然為平常之事,但在冬日,尤其是寒氣入侵人體,則是後患無窮。
就好像河流里的河水,平時非常順暢地向前流,到了數九寒天,溫度直線下降,稍微一結冰,下面的水流動變慢,流動慢了,就叫瘀。
如果寒邪直中於里,傷了心陽,氣血凝結阻滯,澀滯不通,就會出現疼痛。因寒而痛,其痛得溫則減,逢寒增劇是寒邪致痛的重要特徵。
痰凝血瘀
痰濕是幾種類型里比較麻煩的一種,它不僅意味著您正氣不足,體內還有痰,這個痰既是有形之痰,也是無形之痰。
有痰凝血瘀的朋友,大多伴隨肢體沉重,形體肥胖,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咳吐痰涎。
找對方法、調治全身
很多怪病,難治的病,大多都責之於痰,這些疾病通常病程漫長且容易相互交雜。
中醫治療冠心病無論病情輕重均有明顯的優勢,能緊抓病因,辨證論治,治病求本,它不僅能緩解局部的癥狀,還能使調理全身,臨床療效顯著。
但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需要注意預防其發作,不論是已發還是未發的胸痹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避免過於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這是最重要的。
同時還要在冬季注意「去寒就溫」,因胸痹的誘發或發生與氣候異常變化有關。
還要注意飲食清淡,食勿過飽,避免煙酒等刺激之品,堅持力所能及的活動,保證充足的睡眠,做到動靜相宜。
治病必求于本,只要努力改變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蓄養正氣,正氣足,邪自然就不可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