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腎陽虛與脾胃虛寒,用這兩種中成藥區分選用可治療
附子理中丸與四神丸是分別治療脾胃虛寒與脾腎陽虛的具有代表性的中成藥,那麼,它們如何區分著選用,我們來看看:首先,這倆葯是有共性的——那就是它們都偏溫,也都可改善腹痛大便泄瀉的癥狀。可如果我們只盯著共性看,那恐怕就走不出這個圈了。什麼圈呢?馬馬虎虎用藥唄!事實上,它們的成分、病因病機、功能主治都是有差異的。差異在於:
附子理中丸是由党參、炒白朮、附子、乾薑、甘草五種成分組成。其中,党參是君葯,炒白朮是臣葯。有人可能會問,「你咋知道君葯是党參而不是附子呢?」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党參的投料量是最大的(這就像股份制公司一樣,誰佔有的股份多,誰就是老大)。並且党參是重在補中焦脾胃之氣;白朮也是重在補氣健脾;甘草同樣可補中焦之氣,由此看出,此葯的核心重在補中焦之氣上了。那麼,這就意味了它的治療範圍中會包含脾氣虛證(比如: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食少納呆等疲態)。
另外,氣虛再發展又是陽虛了(中焦陽氣不足,人就會有寒相,而寒會不通,不通會痛)。因而,此時人的表現還會有脘腹部冷痛,嘔吐,並且吃寒涼食物疼痛會加重,且遇溫后疼痛就會減輕,以及四肢不溫,大便稀溏等。對於這些表現,此葯恰巧配伍了能溫補上中下三焦之陽的大熱成分附子以及能溫理的乾薑。
由此可見,附子理中丸針對的病位是在脾胃中焦,對應的疼痛部位是脘腹部(就是胃脘的中焦區域),且此疼痛是得溫減輕,另外,它在陽虛寒相的基礎上還會有氣虛乏力的疲態,這些都是附子理中丸的特性。
而四神丸是由鹽補骨脂、肉豆蔻、醋五味子、制吳茱萸、大棗五種成分組成。
其中,鹽補骨脂是君葯。本來補骨脂是既有補腎壯陽又有溫中止瀉作用的,這裡從補骨脂鹽制這點來看,顯然它在方中的作用是重在補腎中陽氣了(因為鹽制的本身作用就是引葯入腎經的)。由此也看出,四神丸針對的病因病機是腎中陽氣不足,陰寒太重了,以至於陽氣上升不了,中焦的脾陽也就跟著虛寒了。
而方中的肉豆蔻恰好就是溫補脾胃的;大棗、吳茱萸一個能補氣,一個能燥濕(補氣為扶脾,燥濕為止瀉),它倆也都等於是給中焦脾效力的。因為,儘管此時起因的責任在腎,但脾畢竟被影響了,所以,四神丸在補腎的命門之火的同時也多了溫脾胃的成分。
由此可見,四神丸針對的病位是在脾腎,對應的腹痛部位是在肚臍周圍,且腹痛會在瀉后減輕。另外,由於四神丸方中的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都有止瀉作用,這也看出它在止瀉這點上是很突出的,並且它針對的泄瀉往往是凌晨五更的時間段,同時它在陽虛寒相基礎上還可伴有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夜尿頻這樣的腎虛癥狀,這些都是四神丸的特性。
至此,附子理中丸與四神丸的區別是不就清晰了?最後,我想說,要想區分藥物並不難,找准各自的特性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