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放血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的臨床研究進展
李 平 平
祖國醫學中尚無周圍性面癱這一病名, 為與中樞性面癱相區別, 便借用了西醫學的稱謂。 中醫學將周圍性面癱稱為「口僻」 、 「口眼喎斜」 等, 多由於機體正氣不足、 脈絡空虛、 外邪趁虛侵襲面部經絡, 致使面部氣血運行不暢, 經筋失養, 肌肉受損從而發病。 研究表明, 若在本病急性期採取有效治療措施, 對患者後期恢復非常有利, 目前針灸對本病的治療效果已得到廣泛認可, 而放血療法作為一種傳統針刺手法, 在臨床治療本病時, 應用的學者亦逐漸增多, 且療效肯定 , 因此被多數醫家認可, 但由於各醫家臨床經驗差異, 所取放血位置不盡相同, 為進一步了解研究現狀, 以便為臨床提供本病最佳治療方案, 將近年的相關文獻綜述如下。
1 患側面部放血
樓志勇 採用溫針灸聯合 30 號毫針點刺放血面部面癱常用穴位, 以見血為度, 隔日1 次, 1 療程 7 次, 共治療 80 例均有效, 其間有一典型患者, 左側口眼歪斜伴左側頭額脹痛 3 天, 經溫針灸與面部點刺放血治療 1 療程即痊愈, 得出溫針灸面部腧穴配合面部點刺放血可通暢面部氣血, 有助於面部肌肉吸收營養, 從而更快恢復面部受損神經功能。
袁文虎 將 46 例本病急性期患者予以健側針刺, 患側于陽白、 太陽、 頰車等多個穴位點刺放血數滴, 出血量控製為 1~2mL, 面部各穴交替放血, 每日 1 次, 1 療程 7 次, 共計治療 2 個療程, 全部有效, 得出結論針刺輔以面部放血能阻止並延緩面神經受損, 顯著縮短治療時間, 臨床療效較佳。
高榮霞採用針刺配合放血治療本病, 選取面部陽白、顴髎等穴, 採用梅花針叩刺, 以微見血為度, 10 次 1 療程, 隔日 1 次, 聯合針刺治療,有效率高達 98. 0%。
陳武將 在靳瑞教授的靳三針療法治療面癱的基礎上引入了刺血療法治療, 選取面部太陽與地倉穴進行刺絡放血治療, 並與常規針刺及單獨使用靳三針治療相比, 經試驗研究得出, 刺絡放血面部太陽與地倉兩穴可以明顯改善面癱患者面部表情肌的功能。
《靈樞· 口問》 提到:「耳者, 宗脈之所聚也。 」 故若能將耳部氣血經絡疏通調暢,則對本病恢復會非常有利。 周渲芸 選治療組: 耳尖放血結合針刺, 對照組: 常規針葯治療, 治療 8 次后,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痊愈率方面差異顯著, 認為急性期通過耳尖放血療法可以調節面神經的血液循環, 儘早消除面神經充血, 對於面神經損傷的減輕、 面癱癥狀的恢復以及防止後遺症發生均有利。
姚獻文 採用耳尖放血療法聯合針刺與單純針刺進行比較, 試驗表明耳尖放血對處於面癱急性期的患者具有明顯療效, 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癥狀, 安全性非常高, 且治療后病癥再次複發的人數明顯少於僅使用針刺治療組。
阮建國 治療本病急性期伴面痛患者, 觀察組主要選用兩耳尖交替放血; 對照組主要選擇 TDP 照XX, 從試驗結果得出: 通過耳尖刺血能有效緩解神經的水腫, 從而止痛, 且對於耳廓及耳後部疼痛者更明顯的結論。
梁潔玲 急性期內採用針刺放血患側耳垂、 耳尖、 大椎穴, 配合 TDP 照XX局部治療本病, 療效明顯優於單純 TDP 照XX, 試驗研究得出對耳垂、 耳尖等處放血, 對面神經正常機制的恢復非常有利, 故能顯著提高臨床治愈率, 同時使得患者生活質量有所改善。
鄧慧明採用耳尖等處點刺放血與常規針刺配合治療, 療效遠遠優於僅使用針刺治療組, 並通過試驗證明點刺放血耳尖等處, 即刻效應明顯, 對面部肌肉神經恢復功能影響較大; 並通過辯證分型觀察, 風熱證的治療效果遠遠優於風寒證, 得出刺血療法治療本病的風熱證更具有針對性。
3 耳後放血
劉少明 教授認為本病急性期的治療關鍵在祛邪, 取翳風穴刺絡放血, 每次放血1~2mL, 每日 1 次, 同時配合罐法, 若患者伴有耳後疼痛, 則加大出血量, 以促進活血通絡之功。
王樂榮等選取耳後翳風及面部等穴交替放血, 同時加以常規針刺, 與僅採用針刺治療進行比較, 得出觀察組治療本病急性期的肝膽濕熱證效果較好, 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為 Sunnybrook 面神經功能評分的明顯改善, 另一方面為耳後疼痛時間的明顯縮短。
呂建軍等以西醫治療為基礎, 同時兩組均採用針刺治療, 對比加用梅花針放血翳風穴與口服西藥治療 Hunt 綜合征急性期患者, 經臨床研究表明, 梅花針叩刺翳風穴效果更佳, 能加速恢復面神經功能。
左甲等將 180 例急性期面神經麻痹患者, 隨機分為西藥組、 刺血組、 刺血+西藥組, 每組 60 例, 研究結果表明, 翳風穴放血治療結合口服西藥治療, 對面神經功能恢復的遠期療效更好, 若早期介入, 則效果更佳。
馬廣昊等在 Bell 氏面癱急性期採用常規針刺聯合三棱針在完骨穴點刺放血並拔火罐, 放血量 5-10 mL, 痊愈率明顯高於常規針刺組, 研究表明, 完骨穴放血配合針刺治療 Bell 氏面癱, 療效好, 療程短, 明顯優於單純針刺治療, 值得臨床推廣。 翳風與完骨的解剖位置均接近莖乳孔, 而莖乳孔又為面神經干之出口, 因此選擇此兩處穴位作為放血部位, 從中醫學角度講, 均有利於運行經絡氣血, 從而加速面癱癥狀恢復, 從西醫學角度分析, 有利於病變局部血液循環的改善, 加速局部代謝, 緩解神經的水腫, 阻止或延緩面神經進一步損傷, 使面部肌肉及神經的正常功能恢復速度加快。
4 背部穴位放血
王紅玉在周圍性面癱急性期針刺同時加大椎、 肺俞(雙側) 穴刺絡放血, 配合拔罐治療的療效優於單純針刺治療。 大椎穴為諸陽之會, 在該穴刺絡放血拔罐, 可宣通諸經陽氣, 給邪氣以出路, 有利於消散淤血, 起到通則不痛之功。
劉敏等選擇在大椎穴進行放血, 針對風熱型的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伴耳後疼痛患者, 在止痛及恢復神經功能方面均較口服激素治療效果好, 經臨床試驗證實, 針對此種類型患者, 選擇大椎穴點刺放血, 在初期治療時, 與激素功效相當, 且此法安全無副作用, 既能快速止痛, 又能縮短療程, 有利於阻止早期面神經水腫后變性。
5 井穴
馬廣昊 等在本病發病 3 天內, 選擇三焦經井穴中沖以及膽經井穴足竅陰進行放血治療, 對比常規針刺, 療程結束時, 差異顯著, 證明此法在消除面神經水腫方面見效較快, 從而對面神經起到保護作用。
趙延紅 以陽明經多氣多血為理論依據, 選擇雙側商陽、 厲兌穴點刺放血, 試驗證明在本病急性期, 多因面部經絡受風邪侵襲, 故通過調暢陽明氣血, 起到祛風通絡, 引邪外出的作用, 使治療效果更佳, 有利於保護面神經並加速其功能恢復。
6 四肢穴位
胡寶碧在對本病風熱證的試驗中, 選擇在曲池穴進行刺絡拔罐, 同時配合藥物、針刺、 電針治療與不使用曲池穴拔罐放血治療進行療效對比, 試驗結果表明於曲池穴放血組在面神經功能恢復方面起效更快, 病程更短, 臨床效果更佳。
謝寅飛 在治療本病時, 選擇雙側太沖穴點刺放血, 放血量為 2~3 滴, 隔日 1 次, 配合電針治療, 在療程結束時與僅用電針治療對比, 其治愈率更高, 面神經功能恢復更快, 進一步證實太沖穴為治療面癱的經典穴, 在此處放血能給邪氣以出路, 有助面部神經筋肉恢復正常。
7 頰黏膜
以「凡治病者必先去其血」 、 「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 為治療原則, 胡愛娥在本病急性期治療中, 採用刺絡放血局部為主, 搭配遠端穴位針刺, 試驗結果表明在患側口腔頰黏膜的內側放血, 對周圍性面癱的癥狀恢復效果更好。
徐芳增採用針刺配合放血療法治療頑固性面癱, 于患側齒頰部黏膜部位選擇 3~4 個點點刺, 放出少量血液,放血組療效明顯且無副作用, 故研究表明針刺配合頰黏膜放血安全、 癥狀改善明顯, 有利於面神經功能恢復。
王愛玲採用溫針灸聯合刺絡放血治療, 在患者患側面頰黏膜咬合線處, 用消毒后的三棱針進行上下挑割, 深度一般至黏膜下方, 研究表明刺絡放血能夠進一步提升患者面部神經XX度, 大大增加肌纖維收縮強度, 對治療神經變性有著明顯的作用。
8 小結
周圍性面癱發病早期的治療較為關鍵, 恰當及時的治療方法, 對患者的日後恢復較
好。 如果不及時治療, 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且影響患者病變持續時間, 對患
者身體、 心理均具有較深影響。 目前西醫在治療本病時, 初期多使用激素, 以消除局部
的炎症、 水腫。 眾所周知, 激素治療副反應明顯且禁忌較多。 因此, 在周圍性面癱急性
期的治療中, 中醫治療應用較廣, 以針刺治療為主, 同時聯合其他治療方法居多。 而輔
助治療方法中, 刺絡放血或拔罐放血或梅花針叩刺放血等均為大部分學者使用, 放血方
式以及放血部位臨床醫家各異, 但放血治療能控制本病急性期面神經損傷, 對後期神經
功能恢復有利, 得到臨床學者廣泛認可, 且大量臨床試驗表明在急性期進行放血治療,
本病的後遺症、 併發症均較少, 療效顯著。 放血療法在本病治療時以簡便、 有效深受臨
床學者鍾愛, 許多典籍中均有詳盡記載, 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 《素問・血氣形志》 「凡
治病必先去其血, 瀉有餘, 補不足。 」 周圍性面癱發病早期, 當以「急則治其標」 為原
則, 放血療法簡單有效。 《靈樞・經脈》 雲:「盛則瀉之」 , 放血治療可祛瘀生新, 調和
氣血, 儘快恢復面神經功能。 西醫學認為, 本病發病之初, 應以快速消除面部水腫, 及
時恢復受損的面神經, 增快病變局部代謝, 利於局部炎症吸收為原則。 大量的臨床試驗
證明, 放血治療能有效調節面部病變部位的血管、 血液系統, 改善面部微循環, 有助機
體吸收局部炎症組織。 但目前有關放血治療在本病中的應用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討的問
題, 如: 在臨床上治療本病時, 放血部位各異, 沒有一定的臨床規範, 若能根據局部症
狀或發病原因規範放血位置, 還需要大量臨床試驗總結; 目前有關放血療法治療周圍性
面癱急性期的文獻, 研究的層次多為臨床觀察、 單一病例報道, 對機制、 機理方面研究
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