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治「腿抽筋」,只用了一個2味葯的方子
一個朋友,從去年冬天開始,夜間睡覺的時候經常發生「腿轉筋」,幾次痛得他從睡夢中醒來……
去看醫生,醫生說缺鈣,於是,我的這位朋友天天喝牛奶、曬太陽,腿轉筋現象並沒有緩解,反而趨向嚴重。
一些人,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腰酸了,背痛了,腿抽筋了,就開始吃鈣片了。但是吃了真那麼有效嗎?我且不評判,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壓根兒沒有缺鈣這種概念。
中醫有個臟象理論,《黃帝內經》上就講了,是說「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脈,肝主筋,腎主骨」,這段話揭示了五臟和全身的對應關係。
中醫講肝是主藏血的,筋的舒展離不開血的柔潤,如果肝血不足了,筋得不到足夠的柔潤,不就會抽筋嗎?
中醫還有句話,叫「肝主風」,自然界的樹啊,草啊,有風吹才會動,人體的零部件不由自主的動的話,也是像自然界一樣,有一種「內風」在吹動,「內風」的源頭就是肝。
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后,就知道該怎麼治了。
潤肝需要用白芍。也不能只用白芍這一味葯吧,那就給它找個伴吧。找個什麼伴呢?想了想,還是找炙甘草吧,中醫講「甘酸化陰」,白芍是酸,炙甘草是甘,它們兩個作伴肯定行。
這個方子可不是我發明的,早在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就開出這個方子了,叫「芍藥甘草湯」,治療人傷陰血導致的腳攣急不伸。
芍藥甘草湯一點都不苦口。而且方便配製,芍藥和甘草這兩味葯在一般的中藥店都能買到,取白芍20克,甘草10克,或用開水沖泡,或用溫火煮,可當茶水飲用。
注意:我這裡說的白芍一定要是生白芍,甘草也是一定要用生甘草,不要炙過的,因為炙過的藥效就改變了。
白芍味酸,能夠起到養陰柔肝,調和衛氣的效果;甘草則性甘,既能止疼,又能補虛;一酸一甘正好符合了中醫上「甘酸化陰以養肝」的說法,所以說肝血充足了,筋得到了滋潤,自然也就不抽筋了。
毫不誇張地說,芍藥甘草湯是酸甘化陰的典型方子,有養血柔筋,緩急解痙的效果。因此,芍藥甘草湯也被稱為「去杖湯」。因為腿疼時不得不用拐杖,用完這張方子以後腿不疼了,不用拐杖了,那就把它叫做「去杖湯」吧。
如果說桂枝湯為群方之魁,那麼,芍藥甘草湯則是小方之首。縱覽古今中醫典籍,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國內各期刊雜誌,其涉及臨床各科最為廣泛、效果最為顯著,在小方之中,當屬芍藥甘草湯。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後來有人戲換成「熟讀小方證治三百首,不會診病臨床也能診」。雖然誇大些,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