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最新研究進展(2022年3月)
2022年03月10日報道,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在一份聲明中說,57歲的大衛·貝內特於3月8日去世,他于1月7日接受了豬心臟移植手術。聲明稱:「他(大衛·貝內特)的病情在幾天前開始惡化。在確定他不會康復后,他被施以姑息療法。
2022年開年的大新聞就是「豬心變人心」,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醫生將一顆豬心移植給一名57歲心臟功能衰竭的患者(名為大衛·貝內特)。移植手術于1月7日上午8:30進行到下午的5:30左右。在這次長達9小時的手術中,醫生用一隻1歲大、240磅重的小豬心臟替換了Dave原本的心臟。而這隻小豬,是再生醫學公司Revivicor專門為異種移植進行基因編輯和培育的。
【2】JAMA Dermatol:普通病毒HPyV9可導致器官移植受者患上嚴重疾病
2022年03月8日報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在大多數人身上不會造成傷害的普通病毒可能對器官移植受者和其他免疫力低下的人構成危險。他們發現一種稱為人類多瘤病毒9(Human Polyomavirus 9, HPyV9)的普通病毒與三名實體器官移植受者的死亡有關。這些實體器官移植受者出現了嚴重的皮疹,然後在大約一年後因肺部和多器官衰竭死亡。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JAMA Dermat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uman Polyomavirus 9—An Emerging Cutaneous and Pulmonary Pathogen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這項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瓦格洛斯內外科學院皮膚病學助理教授Stephanie Gallitano博士和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Nischay Mishra博士領導。
Gallitano說,「我們的研究是第一項描述免疫抑制移植受者感染HPyV9的研究,因此遭受HPyV9感染的風險仍然是未知的。隨著我們對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有了更多的了解,有針對性的新型抗病毒療法和/或改進免疫抑製藥物方案可能會改善患者預后。」
原文:doi:10.1001/jamadermatol.2021.5853.
【3】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兒科新葯!艾伯維BTK抑製劑Imbruvica(伊布替尼)在美國XX審查!
2022年03月2日報道,近日宣布,已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了Imbruvica(中文商品名:億珂,通用名:ibrutinib,伊布替尼)的補充新葯申請(sNDA):用於治療既往接受一線或多線系統治療失敗、年齡≥1歲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兒童和青少年患者。此外,該公司還提交了Imbruvica口服混懸劑的新葯申請(NDA),該製劑旨在為兒科患者提供一種替代給葯選擇。 如果獲得批准,這就是Imbruvica第一個兒科適應症。在美國,Imbruvica于2017年8月獲得批准,成為第一個專門治療cGVHD成人患者的藥物,該葯適用於:既往接受一線或多線系統治療失敗后的cGVHD成人患者。
【4】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王愛周等創造通用血型可移植器官,將申請臨床試驗
2022年02月18日報道,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王愛周博士等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期刊發表了題為:Ex vivo enzymatic treatment converts blood type A donor lungs into universal blood type lung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在用於移植的供體器官中進行安全的血型轉換是可行的,這一發現為創造通用的O型血器官邁出重要一步,這將顯著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性並降低在等待器官過程中的患者死亡。
【5】ERJ:肺部微生物組或能幫助預測肺部移植后肺部功能的改變
2022年02月14日報道,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上題為「Multi-omics profiling predicts allograft function after lung transplant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對肺部微生物組進行詳細地分析或能用來預測未來機體肺部功能的改變。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支氣管肺泡微生物組、細胞組成、代謝組和脂質組或能在肺部移植后展現出特定的時間動態特性,而且肺部微生物組或能以較高的精確性來幫助預測肺部功能的改變情況。
原文:DOI:10.1183/193003.03292-2020
【6】Science Advances:揭示組織定居記憶性T細胞可介導器官移植物排斥
2022年02月1日報道,近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勇團隊、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謝續標團隊和北京朝陽醫院泌尿外科王瑋團隊合作,首次揭示定居在皮膚組織的記憶T細胞(TRM)可單獨介導同種異基因皮膚或心臟移植物的急性免疫排斥反應。
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的支持。
【7】Science:構建出血液蛋白形態圖譜,鑒定出有潛力預測肝臟移植排斥的生物標誌物
2022年01月28日報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體內的蛋白家族有可能預測哪些患者有可能會排斥新移植的器官,從而幫助患者做出治療決定。這一進展標志著對特定細胞中的蛋白進行更精確研究的新時代的開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2年1月28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Blood Proteoform Atlas: A reference map of proteoforms in human hematopoietic cells」。
Levitsky繼續研究移植受者的蛋白形態如何隨時間變化,以開發更多的生物標誌物,從而為他如何治療患者提供參考。Kelleher說,隨著BPA圖譜中細胞類型的增加,使用它的潛在方法也會增加。除了擴大對人類生物學的理解外,BPA圖譜還可能在各種免疫性疾病中得到類似的應用。
原文:doi:10.1126/science.aaz5284.
【8】Cell Stem Cell:科學家在生長人類器官用於人體移植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2021年12月31日報道,實現培養的器官用於挽救生命的移植程序的願景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然而,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幹細胞方面的工作正在為這一目標的實現鋪平了道路,相關研究結果以題為「Principles of signaling pathway modulation for enhancing human naive pluripotency induction」的報告刊登在了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
研究者Hanna表示,理解這些差異或許對於克服幹細胞研究和應用領域仍然面臨的無數問題至關重要,比如,如果將來能在豬體內培育胰腺用於人體移植,我們就必須考慮不同物種之間大量的進化差異,首先就是人類和小鼠;而就目前而言,研究人員似乎朝著這一方向邁出了建設性的一小步。綜上,本文研究為定義人類原始幹細胞多能性的信號基礎建立了一種重要的框架。
原文:DOI:10.1016/j.stem.2021.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