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麻木疼痛、僵硬,中醫1張方子,幫你舒經通絡,解除麻木
最近有患者朋友咨詢,說他經常手指麻木、疼痛、僵硬、屈伸不利,曾到當地醫院做過風濕、類風濕等相關檢查,然而並未發現有明顯異常的地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簡單來說,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脾虛濕氣重」,為什麼脾虛濕氣重也會導致手指麻木、疼痛、僵硬呢?
手指麻木疼痛,可能為濕阻脾虛所致!在祖國醫學中,歷代醫家將這類病癥歸為「痹證」範疇,並對痹證的病因病機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及臨床實踐驗證。其中,歷代醫家認為,痹證的病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外邪的侵襲,二為素體的本虛。而外邪以風、寒、濕這三種病邪最為常見。誠如《黃帝內經》中所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著名醫家張仲景則認為「風寒濕」中「濕邪」為痹證的主要病因,在《金匱要略》中講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指出濕邪積滯關節筋骨,繼而出現疼痛木麻等癥狀。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當代社會尤為多見,由於飲食與人體的脾臟息息相關,而如今越來越多人有飲食不節制,如饑飽無常,暴飲暴食,過食肥膩甘甜等習慣,再加上由於工作和生活壓力等導致思慮過度,種種因素導致脾臟耗傷,這使得不少人存在脾虛的徵象。
而脾主要負責人體內水濕的運化,因此,濕邪與脾臟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脾臟健旺,則濕邪祛除,脾虛則濕邪趁虛而入。
一方面,濕邪具有重濁黏滯的特性,濕邪最易阻滯體內的氣機,留滯在經絡中,從而導致氣機運行失常,經絡不通,陽氣的輸布也會受阻,進而導致出現手指麻木、關節疼痛重著等癥狀。
打個比方,人體內的經絡好比一條條高速公路,濕邪好比失靈報廢的汽車,當失靈的汽車停在公路上,就會導致公路擁堵,影響其他運輸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的汽車正常運輸。當輸送到手指的陽氣、氣血等不足,則可出現麻木、疼痛等癥狀。
另一方面,脾也具有將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化生為氣血的功能,脾虛則氣血化生不足,四肢肌肉也會因得不到足夠氣血的濡養而表現為麻木不仁、乏力酸楚、重著或屈伸不利等。
治痹證,既健脾化濕,也要重視其他兼證!需要注意的是,中醫常講「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濕氣重的人通過紅豆薏米、祛濕茶、艾灸等方法祛濕,然而,往往難以得到滿意效果,這是因為粘滯的濕邪易於協同其他病邪侵入人體肌肉關節。
樂啟生中醫團隊指出,在痹證中,如果風邪偏盛,則會表現為疼痛的位置遊走不定;如果濕與寒邪致病,引起寒濕痹,就會出現疼痛、身體或手腳怕冷,四肢關節重著;而當濕與熱邪共同致病時,引起濕熱痹,則可出現紅腫熱痛的癥狀。
因此,痹證的治療,要標本兼治,選方用藥往往要考慮多種因素。比如以濕痹為主,則可運用健脾除濕的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方葯採用砂仁、党參、茯苓、白朮、陳皮、半夏、木香、灸甘草健脾行氣,加豬苓、澤瀉、薏苡仁利尿滲濕,共同起到健脾除濕的作用。如果寒痹則加用制川草烏,羌獨活等;如果兼有血瘀則加當歸、川芎等活血祛瘀;此外,如果痹症日久不愈,還可加用蟲類藥物如蜈蚣、全蝎、烏梢蛇等通經絡。
舉個例子,比如此前來診的50歲的郭先生,主訴雙手多關節腫痛2個月,加重1個月,伴有僵硬感、麻木感,指關節有壓痛,怕涼水涼風,陰雨天加重,晴天疼痛稍緩解。觀其舌可見舌質淡,舌邊有齒痕,舌苔白膩。中醫辨證為濕阻脾虛證,治以健脾化濕,通經活絡。
擬方:蒼朮、白朮、砂仁、茯苓、生薏苡仁、丹參、雞血藤、制馬錢子、烏梢蛇、白芷、秦艽、澤瀉、灸甘草;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郭先生自述關節疼痛減輕,僵硬麻木感有所緩解,指間關節腫脹明顯減輕,出現腹脹。舌象見舌質稍紅苔白膩,調整組方,繼續服14劑。后經三診、四診,根據癥狀改善情況等調整組方,患者諸症悉除。
由此也可見,在痹證的發生、發展、轉歸和預后的整個過程中,脾虛與濕邪同在,治療則需健脾與化濕共用,脾運則濕化,濕化則脾健。同時,也要注意是否還存在風、寒、熱或血瘀等要素,只有辨證求因,找到誘發手指麻木疼痛的根源,針對性調理,才能有效擺脫該病癥的困擾。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