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紅教授回顧ASCO-GI胃癌免疫治療進展瞭望斯魯利單抗引領前沿
編者按:近年來,胃癌免疫治療取得巨大突破,從晚期一線治療到圍術期治療都能見到免疫治療衝鋒陷陣的身影。在三月初舉行的Post-ASCO GI會議上,國內專家熱烈討論了胃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隨後的三月底再次傳來好消息,國產創新PD-1抑製劑斯魯利單抗(HLX10)在國內獲批上市,為MSI-H/dMMR人群增加了泛癌種免疫治療方案。為此,《腫瘤瞭望》特邀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鄧艷紅教授,與大家分享胃癌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
腫瘤瞭望:由您牽頭主辦的第八屆Post-ASCO GI會議已落下帷幕,在您看來,2022年ASCO-GI在胃癌領域有哪些亮眼的研究?
鄧艷紅教授:非常感謝大家對Post-ASCO GI會議的關注,今年ASCO-GI在胃癌、腸癌、肝膽胰腺等方面取得了豐厚的進展。在胃癌領域,會議亮點多為免疫治療臨床研究進展的延續,如晚期胃癌一線治療CheckMate 649研究的長期隨訪更新、胃癌圍術期免疫治療發展等。其中Abstract 291這項薈萃分析引人注目,該研究納入了2019-2021年Pubmed上ASCO、ESMO等多項重要會議報告,匯總和分析新輔助免疫治療在胃癌或胃食管交接癌的完全病理緩解(PCR)、主要病理緩解(MPR)率(MPR定義殘留腫瘤細胞u0026lt;10%)、R0切除率和副作用。在所納入的13項I/II期臨床研究的332名可切除的胃癌患者中,接受新輔助免疫治療后總體人群的pCR率達17%,MPR率是40%,免疫聯合放化療pCR率高達36%。該研究為免疫治療在胃癌新輔助治療領域的應用帶來更多期待。
既往臨床前研究顯示,基於淋巴系統的完整性以及患者狀態的判斷,對於部分胃癌患者,新輔助治療可能較輔助治療帶來更好的療效。此外,胃癌「熱腫瘤」人群如高度微衛星不穩定(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人群約占10%-15%,對新輔助免疫治療反應較好。我院一項對胃癌患者使用雙免疫新輔助治療的研究顯示了超過40%的pCR率,MPR達到80%;與我院另一項腸癌免疫單葯新輔助治療取得的50% pCR率、90% MPR率效果類似。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評估MSI-H/dMMR患者是否需要雙免疫聯合?腸癌與胃癌的MSI-H/dMMR人群在免疫治療療效上是否存在差異?期待胃癌更多新輔助治療研究為臨床帶來更多指導。
腫瘤瞭望:當前胃癌圍手術期免疫治療有哪些值得期待的III期臨床研究?
鄧艷紅教授:胃癌圍術期大手術新輔助或者輔助免疫治療都備受關注,比如正在開展中的ATTRACTION系列、KEYNOTE系列、CheckMate系列等。以CheckMate-577為例,該研究主要對新輔助同步放化療后non-pCR的胃癌以及胃食管結合部癌患者予以PD-1單抗輔助治療,結果顯示PD-1單抗較安慰劑能夠降低31%的疾病複發與死亡風險,無病生存期(DFS)延長近一倍(22.4 vs 11個月,HR=0.69)。然而該研納入的亞洲患者較少,所入組患者術前普遍接受過同步放化療並不符合我國臨床實踐;且前面也提及免疫新輔助治療可能會較輔助治療有更好的潛力。
基於上述背景,我們非常高興能夠參與復宏漢霖作為申辦方、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牽頭的HLX10-006-GCneo研究(CTR20191830)。該研究針對PD-L1高表達胃癌患者,使用PD-1單抗斯魯利單抗(HLX10)聯合化療開展新輔助/輔助治療,以觀察3年無事件生存(EFS)率以及其他療效和安全性指標。該研究設計理念國際領先,我想應該是世界範圍內胃癌圍術期免疫治療第一梯隊的前沿研究。我院當前所入組的幾個患者都能確確實實看到非常好的療效,需要重點指出的是,該研究的入組條件之一PD-L1 CPS≥10已修訂為CPS≥5,進一步擴大了適用患者群,在此非常歡迎大家向我們推薦胃癌新輔助/輔助治療患者,謝謝。
腫瘤瞭望:像您前面提到的MSI-H/dMMR分型在胃癌治療中是免疫治療療效更好的一類人群,國產原研的斯魯利單抗(HLX10),是否在治療MSI-H/dMMR腫瘤方面有較好的療效呢?
鄧艷紅教授:目前已有諸多PD1/PD-L1單抗上市,但並非所有藥物均在MSI-H/dMMR患者中做過註冊研究或大型臨床研究。復宏漢霖開發的斯魯利單抗(HLX10)在國內開展的一項針對MSI-H/dMMR實體瘤的單臂、開放、多中心、II期臨床研究。該研究共納入了108例晚期經治的實體瘤患者,其中67.6%為結直腸癌、7.4%為胃癌。整體人群客觀緩解率(ORR)為.7%,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尚未達到。與既往免疫抑製劑相關研究橫向對照來看,該研究規模較大,療效不亞於既往研究,符合預期。因此,斯魯利單抗(HLX10)去年獲得了國家藥物評審中心(CDE)的優先評審資格,並於今年3月24日獲批上市,用於經過標準治療失敗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高度微衛星不穩定型(MSI-H)實體瘤,為MSI-H/dMMR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
此外,研究顯示(CTR20190754)斯魯利單抗(HLX10)在晚期小細胞肺癌中國患者一線治療中表現不俗,面對最難治的腫瘤之一,斯魯利單抗(HLX10)mOS 達到16個月,2年OS率45%。該領域應用的適應症也著實令人期待。
最後,在此特別祝賀復宏漢霖的斯魯利單抗(HLX10)獲批上市,期待未來其能夠在臨床幫助更多的患者;也期望研究者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更多、更深入的臨床研究,走向ASCO、走向ASCO-GI,走向世界。
專家簡介
鄧艷紅
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院長助理,腫瘤中心主任
臨床研究中心和藥物臨床試驗機構(GCP)主任
留學美國西雅圖Fred Hutchinson/華盛頓大學癌症研究中心。主持開展的FOWARC研究2次獲得ASCO口頭報告,並在J Clin Oncol、JAMA、Lancet Oncology等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30余篇。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獲得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醫學傑出青年人才,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五),201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四),第六屆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等。
主要學術任職:
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範(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
中國老年醫學會腫瘤分會副會長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精準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青年專家委員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常委
廣東省抗癌協會腫瘤靶向與個體化治療分會常委
廣東省女醫師協會消化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