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總是那麼焦慮?
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點的外賣,網購買的東西,送來的晚一點,你會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遍遍地翻看APP里的訂單信息,不停地催促商家為什麼還沒送到;工作或生活中遭遇到一點小事就會像「祥林嫂」一樣向身邊的人反覆傾訴;稍微感覺有點餓,你就會控制不住地想吃東西;手機放在兜里,會忍不住的拿出來看看,生怕錯過什麼信息;情緒不穩定,很容易就被激怒,一點小事就可能讓你大發雷霆……
如果上面的情況你有遇到,那說明你現在的生活讓你很焦慮,你過於敏感的生存本能正在慢慢地影響著你的心理健康。你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等一等快遞,看開那些原本很小的事情,晚點兒再吃東西,安靜下來做眼前的事不去胡思亂想。
那麼,焦慮感是怎麼產生的呢?
第一種產生焦慮的原因是對產生不適因素的過度敏感。當我們的生活越舒適,我們越容易產生焦慮。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中令人舒適的條件唾手可得,但我們卻對不適因素變得過於敏感。
舉個例子:當你沒有買車的時候 ,每天騎電動車去上班要四十分鐘,那時你覺得花三四十分鐘在路上很正常,不會覺得焦慮不舒服。當你買了車后,開車去上班每天只要二十分鐘,那麼習慣了這種生活的你,如果要你再花四十分鐘去趕路,你就會覺得焦慮不舒服,感覺在浪費時間。
再比如,以前自己在家做一頓飯要一個小時左右,那時你對等一個小時吃一頓飯覺得很正常,不會覺得太慢焦慮不舒服。可現在有了各種快餐、外賣等服務,讓你可以在點完餐三十分鐘內就可以吃上飯,當你習慣了這種便利的生活,如果要你等四十分鐘再吃飯,你就會覺得多出來的那十分鐘讓你難以忍受,會覺得送餐太慢甚至想給外賣員差評。
細想一下,四十分鐘比二十分鐘少了二十分鐘,以前一個小時都能等,現在四十分鐘都等不了,這是因為你已經習慣了即時獲得的生活,只要慢一點就難以忍受。這個叫「舒適悖論」,正是這個原因使你對不適因素過度敏感。
人的大腦有一個組成部分叫大腦邊緣系統,他是人類進化之初形成的,所以它的反應通常是無意識和自發的。它掌管著我們的憤怒。恐懼、感動這些情緒,也就是感性思維。而大腦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叫大腦皮質,它位於大腦邊緣系統的上部,更高級,這部分大腦使我們具備了更高級的推理能力,也就是理性思維。而我們生活中很多的焦慮情況是由這兩個思緒爭奪主導地位而產生的。
例如,你感覺到有一點飢餓,大腦邊緣系統告訴你這已經威脅到了你的生命,必須趕緊吃東西以保持生存狀態,而大腦皮質根據分析判斷你只是有一點餓,不至於傷害到生命,而且你處於肥胖狀態需要節食,所以可以不吃。這時一邊讓你吃,一邊不讓你吃,你便會在吃與不吃之間糾結,這就是你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在鬥爭,使你產生了焦慮。
知道了產生焦慮的原因,那麼,我們該如何減少自己的焦慮情緒呢?
第一個:主動承受痛苦,拓展心理舒適區。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心理舒適區,所謂心理舒適區就是在你的心理上超過了哪個區域你就會覺得不適,那麼那個區域就是你的心理舒適區。
例如,一個小孩,當他沒有接觸過遊戲的時候,他一天不玩遊戲不會有不適的感覺。那麼這時他的心理舒適區就是不玩遊戲也沒關係,當他的媽媽給他買了一個ipad時,他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體驗到了遊戲帶給他的快感。小孩就會越來越離不開遊戲,不讓他玩就會開始感覺焦慮、不舒服,總想著每天能玩一會兒。那麼每天玩一會兒遊戲就是他現在的舒適區。
當我們了解了舒適區的概念,我們會發現舒適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生活水平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有時候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心理舒適區反而變得越來越小了,容易激怒我們的事情就會變得比之前多得多。
但好在心理舒適區是可以進行鍛煉的,我們可以把它視為肌肉,如果肌肉得不到鍛煉和運用,最終會萎縮、衰弱。心理舒適區也是一樣,總停留在一個固有的、熟悉的區域,我們的心理舒適區就會縮小。為了拓展它,我們必須製造一點不適感去讓自己適應。我們可以嘗試多做一些可能讓自己不適的事情。
比如,不擅演講的人,即使準備好了演講稿,最多也只能在台上講五分鐘,超出了這個時間就會感覺緊張不舒服。這時你就可以採用主動承受痛苦、拓展心理舒適區的方法。你可以這樣做:準備演講稿時多準備兩分鐘,那麼在演講時就能多講兩分鐘。下次再延長兩分鐘。漸漸地你的心理舒適區就由原來的五分鐘拓展到七分鐘、九分鐘,直到最後你發現,演講時間的長短不再是困擾你的問題。
經常做這樣的訓練,慢慢我們就會發現之前讓我們覺得難以容忍的事情變得不再那麼重要,甚至會感覺自己之前的恐懼、焦慮顯得多餘。
第二個方法:學會忍耐不完美。現代社會迅速發展,各自內卷攀比,比車比房比教育。生活的窘迫、工作上遇到的困難、經濟壓力過大、人際關係緊張、失戀、失業、遭遇背叛等。都有可能讓你產生焦慮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一直被灌輸一個思想,那就是做事情要盡善盡美,盡量讓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於是我們便更加註重了對完美的追求,並期望身邊的人也都能如我們所想的一樣完美,就會不由自主去挑剔,去嚴苛要求身邊的人,從而引發爭吵和衝突。
人類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內在的缺陷,比如有些人天生性子慢,有些人易怒,有些人懶惰等。並且無論我們怎麼做,長期或持續保持完美的可能性都不大。要學會接納不完美。
第三個方法:懂得感恩,珍惜已擁有的。
有研究表明,即便是略有感恩情懷,也能改善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比如,它可以幫助我們構建積極的社交關係,培養更具適應性的性格類型,改善身體健康狀況,獲得更好的睡眠等。感恩我們所擁有的,不執著於我們暫時還未擁有的。
比如我們有失眠的習慣,可以試著在睡覺之前把今天那些讓自己覺得感恩的事情記下來,這樣感恩的舒適感會沖淡睡前的焦慮,讓我們的心情變得平靜,從而獲得更好的睡眠。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自己身邊沒有什麼值得感恩的事物,如果這樣想就錯了,不是沒有值得感恩的事,只是他沒有發現。就比如說有一個人總是抱怨自己沒有一雙漂亮的鞋,直到他發現一個人沒有腳。周圍並不缺少讓我們感恩的事物,缺少的是我們對事物感恩的習慣,很多看似簡單的人或物也是值得感恩的。
當我們習慣了去感恩,會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在等著我們去感受和發現,生活中因不完美使我們產生的焦慮和不適感就會被減弱,那些以前困擾我們的問題也就都不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