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胃癌!「核」力打贏保「胃」戰
胃是人體的重要器官,現代人很多都患有胃病,有「十人九胃」之說。據世界衛生組織胃病統計數據,胃病在人群中發病率高達80%,並常常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一種寄生在人體胃內的致病菌,具有吸附能力強、抗酸能力強、毒性大、傳染力強等特性,能夠導致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或消化不良等,甚至發展為胃癌。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Hp定為第Ⅰ類生物致癌因子。2021年12月,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了第15版致癌物報告將Hp慢性感染列為明確致癌物。
英國《自然》雜誌報道,6萬年前人類離開非洲開始遷徙時,Hp就已經存在於人類消化系統中了,科學家也曾在埃及法老木乃伊的胃中發現它的蹤跡。
20世紀70年代以前,醫學界普遍認為,人體胃液的強酸性導致沒有細菌能夠在胃里存活。其實不然,Hp能在表面形成一種鹼性的「氨鎧甲」,持續中和胃酸,從而可以使其在胃酸環境中「怡然自得」。Hp也正是依靠這個特殊技能,「腳滑」地逃過了許多醫生和專家的「法眼」。
1979年,澳大利亞「偵探」馬歇爾在觀察胃炎病人胃鏡活檢的標本時,一種聞所未聞的細菌引起了他的注意。
1982年,他和羅賓·沃倫首次從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胃粘膜標本中分離出了Hp,提出了Hp能導致胃病的假說,但是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沒有細菌能在胃里存活,這個新發現遭到了眾多不科學攻擊。
面對越來越多的質疑,馬歇爾依然堅定自己的觀點,為了證明,他一氣之下幹了一杯滿是Hp的培養液,並如願以償地染上了胃病!證實了Hp就是導致胃病的「罪魁禍首」。
從此,醫學界開始慢慢接受了他的觀點。Hp的發現成為20世紀醫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Hp被發現后,如何快速準確地檢測又成了新難題。
早期檢測Hp時多採用侵入性方法,檢測速度慢,操作繁瑣,且對人體有一定傷害。
據統計,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都是由Hp引起的,並且可能導致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胃癌!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球自然人群中Hp平均感染率已超過50%。在中國,感染率為40%~60%,也就是說,不到2個人中就有1人感染Hp。
感染率的不斷上升,人們迫切地需要一種快速、無創的檢測Hp的方法。1995年,張博士和馬教授的偶然相遇,碰撞出了呼氣檢測Hp的火花。
1996年,二人創立了「海得威」公司,主要研發生產用於診斷檢測Hp的尿素[¹⁴C]呼氣試驗藥盒及檢測儀器,僅需吹幾口氣便可檢測Hp的存在,開啟了中國¹⁴C無創診斷Hp的新時代。
2007年,中核集團控股海得威,國有資本的注入給海得威提供了「核」動力。2012年,中核集團對系統內相似業務進行整合,尿素[¹³C]診斷Hp成為中核海得威另一項「法寶」。
至此,中核海得威¹³C、¹⁴C兩大法寶讓Hp「無所遁形」。
在治療Hp感染方面,根據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的權威共識報告,推薦採用「四聯療法」(包括一種鉍劑+一種質子泵抑製劑PPI+兩種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四環素等)來治療Hp感染,兩種抗生素用來殺死Hp,鉍劑和PPI用來保護胃黏膜。
而市面上出現的用抗Hp牙膏等來治療Hp感染均屬於「無稽之談」。
未來,中核海得威將繼續秉承「強核報國,創新奉獻」新時代核工業精神,以「讓人類追求健康變得更輕鬆」為宗旨,向著成為全球呼氣診斷事業領跑者的目標不懈奮鬥。
參考文獻:
[1]劉文忠, 謝勇, 陸紅,等. 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J]. 中華內科雜誌, 2017(7).
[2]中華消化雜誌編委會. 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範(2013年,深圳).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 2014. 12(3).
[3]周虹, 呂農華. 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並出血的研究現狀. 世界華人消化雜誌 2011.19(10).
來源丨中核海得威
責編丨胡方辰
審校丨段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