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心血管› 高血脂飲食 › 查看內容

中醫治療高血脂效果好

admin2022-4-20 15:28

中醫臨床上一般認為高血脂症屬於「濁阻」、「痰濕」、「肥胖」、「濕熱」、「血瘀」等範疇。高脂血症與肥胖有關,中醫認為許多肥人喜歡嗜食肥甘,飲食不節為主要原因。另外中年以上好坐好靜活動少,消耗少,也為高脂血症與肥胖的原因之一。臟腑功能失常尤其是脾、腎、肝、心等臟關係十分密切。素體脾氣不足,運化功能失常,易致濕濁內生,化為痰濁阻遏經絡。情志影響使肝氣鬱結,肝陽上亢,木旺克土,脾胃功能受損,運化失司濕濁化痰、蘊熱,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而發病。另外嗜食肥甘、醇酒乳酪。也會使「濕從內生」,生濕→生痰→生熱→生風。因此,高脂血症中醫病機是在臟腑之氣虛衰基礎上,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好坐好靜,七情勞傷等形成正虛邪實證。本病主要在心、肝、脾、腎,諸臟邪實主要表現在濕濁、痰濁與血瘀。臨床虛實兼夾癥候為常見。

本病常見的證候及其表現特點:

1、濕熱鬱結腹部痞滿,納呆嘔惡,肢體困重,肌膚或眼瞼有黃色斑或結節,尿黃,舌苔黃膩,脈滑數。藥用生草決明子,荷葉,澤瀉,茯苓,菊花,忍冬藤,薏米,玉米須等。

2、脾虛濁痰腹脹納呆,咳嗽有痰,肢體困重,浮腫尿少,大便偏溏,舌苔白膩,舌體胖,脈滑。藥用陳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竹茹,膽南星,杏仁,白朮,白金丸等。

3、胃熱腑實形胖體實,大便秘結,消谷善飢,喜食厚味,口渴欲飲,苔黃厚膩,脈弦有力。藥用:川軍,厚朴,枳實,黃芩,胡黃連,芒硝,山梔等。

4、肝鬱化火煩躁易怒,面紅目赤,頭痛頭暈,口乾咽燥,尿黃便干。舌苔黃,脈弦數。龍膽草,梔子,黃芩,生地,澤瀉,車前草,柴胡,當歸等。

5、脾腎兩虛體倦乏力,腰酸腿軟,腹脹納呆,耳鳴眼花,月經失調,尿少浮腫,苔薄白,舌質紅,脈沉細。生何首烏,菟絲子,女貞子,仙靈脾,生地,黑芝麻,澤瀉等。

6、氣滯血瘀胸悶憋氣,胸痛有定處,動則加劇,苔薄,舌質暗或紫紅,有瘀點或瘀斑,脈弦。丹參,川芎,鬱金,紅花,生蒲黃,大黃等。

引起高血脂的原因

1、體質稟賦

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後,形體更加豐腴,而陽氣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輸化遲緩,血中育質過多。或素體陰虛陽亢,脂化為育,溶入血中,血脂升高。

高血脂的原因 中醫如何治療高血脂 哪些中藥能降血脂

2、飲食失當

飲食不節,攝食過度,或恣食肥膩甘甜厚味,過多膏脂隨飲食XX人體,輸布、轉化不及,滯留血中,因而血脂升高。長期飲食失當,或酗酒過度,損及脾胃,健運失司,致使飲食不歸正化,不能化精微以營養全身,反而變生脂濁,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為實證,後者為虛中夾實證,這是二者不同之處。

3、年老體衰

人老則五臟六腑皆衰,以腎為主:腎主五液。腎虛則津液失其主宰醫|學教育網整理;脾主運化,脾虛則飲食不歸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則津液輸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謝失常,引起血脂升高。若房勞過度,辛勞憂愁,亦可使人末老而先衰。喜靜少動 或生性喜靜,貪睡少動;或因職業工作所限,終日伏案,多坐少走,人體氣機失於疏暢,氣鬱則津液輸布不利。膏脂轉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積體內,浸淫血中,故血脂升高。

4、情志刺激

思慮傷脾,脾失健運,或郁怒傷肝,肝失條達,氣機不暢,膏脂運化輸布失常,血脂升高。

5、消渴、水腫、脅痛、黃疸、症積等證不愈

消渴證基本病機屬陰虛燥熱,由於虛火內擾,胃熱殺谷,患者常多飲多食,但飲XX微不能變脂而貯藏,人體之脂反盡溶為膏,混入血中,導致血脂升高。水腫日久,損及脾腎,腎虛不能主液,脾虛失於健運,以致膏脂代謝失常。脅痛、黃疸、症積三者皆屬肝、膽之病,肝病氣機失於疏泄,影響膏脂的敷布轉化,膽病不能凈濁化脂,引起血脂升高。

中醫治療高血脂的方法

1、脾虛濕盛型

證見脘腹脹悶,不思飲食,泛惡欲嘔,口淡不渴,腹痛腹瀉,頭身重困,舌胖,苔白膩,脈濡滑。

當以健脾化濕為治,可選用:蒼朮、白朮、厚朴、陳皮、桂枝、豬苓、澤瀉、茯苓各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下同)。高血脂的原因 中醫如何治療高血脂 哪些中藥能降血脂

2、氣血不足型

此類疾病的主要癥狀有少氣懶言、乏力自汗以及舌淡;脈細弱等。

當以氣血雙補為治,可選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党參、白朮、茯苓、圓肉各1 0克,黃芪15克,大棗5枚,炙甘草5克。

3、痰濁中阻型

證見頭目眩暈,頭痛頭重,胸悶心悸,食慾不振,嘔惡痰涎,肢體困重,或見形體豐肥,或閉經,舌苔白膩,脈滑。

當以祛濕化痰為治,可選用:天麻、蒼白朮、法夏、茯苓、陳皮、澤瀉、扁豆、菖蒲各10克,吳萸、甘草各5克。

4、肝腎陰虛型

此類疾病的癥狀主要有頭暈目眩、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脅痛,腰膝酸軟、耳鳴如蟬、五心煩熱以及顴紅盜汗等。

當以滋補肝腎為治,可選用:枸杞子15克,菊花、生地、熟地、山藥、萸肉、茯苓、澤瀉、丹皮、天麥冬各10克,石斛20克。

5、肝膽濕熱型

證見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口氣臭穢,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或XX濕疹,或XX腫脹疼痛,或帶下黃臭,XX瘙癢,舌苔黃膩,脈弦數。

當以清泄濕熱,疏利肝膽為治,可選用:龍膽草、木通、甘草各5克,黃芩、山梔子、澤瀉、生地、柴胡、當歸、車前草各10克,茵陳15克。

6、肝火上炎型

證見頭目眩暈,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口苦咽干,脅肋灼痛,煩躁易怒,不寐或惡夢紛紜,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糙,脈弦數。

當以清肝瀉火為治,可選用:當歸、龍膽草、山梔子、黃芩、黃柏、黃連、大黃、蘆薈各10克,草決明15克,青黛5克(沖服)。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