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高血脂既可減肥,又可降脂
患者孫先生,男,53歲。因發現血脂增高2年,頭暈半月就診。曾服血脂康、減肥、低脂飲食,均無效。體胖頭暈,神疲乏力,自覺勞動耐量明顯下降,過勞則心累不適。舌偏紅台白厚微黃,脈沉細。化驗血脂:甘油三酯9.43mmol/L,膽固醇7.15mmol/L。
診斷高甘油三酯血症,給以如下方葯治療:當歸,川芎,茯苓,白朮,澤瀉,白芍,夏枯草,女貞子,制首烏,生山楂,炒草決明,菏葉,陳皮等,七付。水煎服,日一付,早中晚各一服。患者服完葯第二次來診時說葯后初見成效,感覺到舒服了。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黃芪等益氣補脾之品,又七付,患者服完葯后複查甘油三酯3.62mmol/L,膽固醇4.98 mmol/L。效不更方,在原方的基礎上又略作調整,又七付葯,患者服完后膽固醇正常,甘油三酯1.11~1.87mmol/L之間。
高脂血症與肥胖有關,《靈樞·逆順肥瘦》雲:「廣肩、廣腋、廣項、多脂、厚皮」,即指肥胖者,多由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好坐好靜,七情勞傷等因素所致。病機為素體脾氣不足,運化功能失常,易致濕濁內生,化為痰濁阻遏經絡;情志影響使肝氣鬱結,肝陽上亢,木旺克土,脾胃受損,運化失司,濕濁化痰蘊熱,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而致。另外嗜食肥甘、醇酒乳酪也會使濕從內生。本病屬於濁阻、痰濕、肥胖、濕熱等範疇。辨證以脾、腎、肝、心為主,有虛有實。以虛證或本虛標實多見,實證少見,主要見於青年人。治療以健脾理濕為主要原則,以補通並用為主。
高血脂是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也是常見的「富貴病」,中醫認為,發生高脂血症病因歸納有兩方面:一是飲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結果肝膽疏泄功能不暢達,不能泌輸精汁,而引起脾之消谷、運化功能失調,轉化為痰濁;二是中年以後腎氣漸衰,腎之陰陽俱虛,相火妄動,致肝陽上亢,甚則化火,木旺則乘土,使脾胃輸布功能失調,濕熱鬱結,痰濁內生。
中醫認為,發生高脂血症病因歸納有兩方面:一是飲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結果肝膽疏泄功能不暢達,不能泌輸精汁,而引起脾之消谷、運化功能失調,轉化為痰濁;二是中年以後腎氣漸衰,腎之陰陽俱虛,相火妄動,致肝陽上亢,甚則化火,木旺則乘土,使脾胃輸布功能失調,濕熱鬱結,痰濁內生。由於痰濁內滯、浸淫脈管、血行受阻,而出現胸痹心痛、昏厥等,這與現代醫學認為,血脂異常症與脂肪代謝紊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是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的發病因素之一的結論相吻合。
高脂血症,雖在中醫精典著作中無此病名,但是,高脂血症的癥狀,散見於「眩暈、中風、腦痹」等種種病證之中,屬「痰濁」、「痰痹」範疇。祖國醫學認為,高血脂症,是由臟腑功能失調,膏脂輸化不利,而致以痰濁為主而致病,常見有脾虛痰濕、肝腎虧虛、氣滯血瘀等,具體病情因人而異。
痰濁致病,周身無處不到。在許多病人中有因脾虛痰瘀阻絡而肢麻;有因肝腎不足聚痰生瘀而致頭痛眩暈;有因心脾不足痰瘀阻痹胸陽而致胸痹;有因脾腎兩虛痰瘀阻竅而成痴呆。中醫就這些病癥,通過化痰濁、行痰瘀治療均可取得一定療效。
中醫在治療高血脂症上運用的基本方:
制首烏、黃芪、陳皮、蒼朮、丹參、赤芍、地龍、山楂。諸葯每日1劑水煎,早晚2次口服。3個月為1療程。
方解:黃芪,可健脾益氣扶正,調節免疫功能;首烏,能滋肝腎,益精血,降血脂;陳皮、蒼朮,燥濕化痰健脾,排濁降逆止嘔;丹參、赤芍,活血化瘀,降壓降糖;地龍,化痰通絡降壓;山楂,消食降脂化瘀,軟化血管。
5種中藥能降脂
1、決明子
決明子煎水飲,對高膽固醇血症有效。實驗證明,決明子具有抑制血膽固醇升高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作用。每天草決明50克,加水適量,煎後分2次服用。連服1月,可使膽固醇逐漸降至正常水平。
2、澤瀉
含有三萜類化合物,能影響脂肪分解,使合成膽固醇的原料減少,從而具有降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和脂肪肝的功效。常用澤瀉降脂片,每次3片,每日3次,2-3個月為1療程。也可每天用澤瀉生藥水煎,早晚各服1次。或製成粉劑,每日3次,開水沖服。
3、何首烏
含有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等蒽醌類物質,能減少膽固醇吸收,加快膽固醇排泄。常用何首烏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連用1-3個月,有明顯降血脂作用。也可服用何首烏粉,每次1-2克,每日3次。
4、蒲黃
含有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植物甾醇,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有減輕主動脈病變程度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但只有生蒲黃有作用。所用片劑或沖劑,每日量相當於生蒲黃30克,1-2個月為1療程。
5、薑黃
含薑黃精、去氫薑黃精、姜烯等揮髮油,能增加膽汁形成和分泌,使糞便中排泄的膽酸和膽固醇增加。每天用10克生藥水煎,早晚各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