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心血管› 心血管疾病治療 › 查看內容

抗阻運動對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影響的Meta分析

admin2022-4-25 17:03

本文引用:于亞琳, 郭瑞瑩, 張雪琰, 董波. 抗阻運動對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影響的Meta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22, 25(13): 1651-16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0

Yalin YU, Ruiying GUO, Xueyan ZHANG, Bo DONG. Meta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Resistance Training o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People[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2, 25(13): 1651-16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0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作為影響心臟和血管解剖生理的循環系統疾病,以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腦血管病(卒中)、周圍血管疾病等常見[1]。美國心臟病協會報告CVD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死亡率正逐年升高,且超過半數CVD的死亡原因與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危險因素相關[2]。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超過70%的CVD歸因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其中代謝危險因素(如血脂水平異常等)占41%[3]。脂質異常作為中老年人群年齡特異性冠心病危險因素之一[4],其代謝紊亂在CVD的發展中起主要作用。此外,慢性炎XX也是中老年人群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5]。年齡增長造成的循環系統慢性炎性狀態與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6,7]。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與心房顫動的發生獨立相關,其升高可能強烈預測CVD事件[6]。高炎性標誌物水平會增加CVD發生風險,降低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減少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炎XX是必要的[8]。

體育鍛煉被證明可以改善健康狀況,每周進行適度運動可以降低30%的冠心病發生風險[1]。抗阻運動又稱力量訓練或抗阻訓練,是機體依賴自身肌肉力量對抗外部阻力而進行運動的方法,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增加肌肉質量和肌肉耐力[9,10]。抗阻訓練的阻力來源包括使用自由重量(杠鈴和啞鈴)、重量器械或個人自身重量等[11]。抗阻運動可以緩解中老年人群由年齡增長導致的肌肉質量和力量的損失[12],也可以降低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慢XX的發生風險[13,14]。抗阻運動對於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影響也被關注和研究,但各研究結論並不相同。CUNHA等[15]發現抗阻運動可以降低中老年人群的CRP、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但對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無影響;THEODOROU等[16]發現抗阻運動后TG水平明顯降低;DEIBERT等[17]發現抗阻運動可以升高HDL-C,對CRP卻無影響。考慮到這些研究對象特徵的不同及各研究之間的差異性,對於相關臨床研究進行綜合分析是必要的,而目前尚缺乏抗阻運動對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影響的循證醫學研究。因此,本文旨在探究抗阻運動對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影響,包括抗感染和調節脂代謝方面的作用效果,以期為臨床制定合適的抗阻運動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據。

(1)與不進行運動的對照組比較,抗阻運動可以降低中老年人群的C反應蛋白、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其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抗阻運動具有減輕慢性炎XX、改善血脂的效果。(2)抗阻運動處方中,運動周期不超過12周、進行高強度的抗阻運動對於改善中老年人群的炎XX、調節血脂水平效果更好。

1 資料與方法1.1 文獻檢索檢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檢索時間從建庫至2021-08-31,並手工檢索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予以補充。英文關鍵詞為:u0026#34;resistance trainingu0026#34;u0026#34;resistance programu0026#34;u0026#34;strength trainingu0026#34;u0026#34;middle-aged and elderlyu0026#34;u0026#34;middle-aged and olderu0026#34;u0026#34;C-reactive proteinu0026#34;u0026#34;triglycerideu0026#34;u0026#34;total cholesterolu0026#34;u0026#34;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u0026#34;u0026#34;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u0026#34;u0026#34;CRPu0026#34;u0026#34;TCu0026#34;u0026#34;TGu0026#34;u0026#34;HDL-Cu0026#34;u0026#34;LDL-Cu0026#34;,採用Mesh主題詞加自由詞的方式檢索。中文關鍵詞為u0026#34;抗阻運動u0026#34;u0026#34;中老年u0026#34;u0026#34;C反應蛋白u0026#34;u0026#34;三酰甘油u0026#34;u0026#34;總膽固醇u0026#34;u0026#3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u0026#34;u0026#3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u0026#34;。根據資料庫的具體要求對主要檢索詞進行擴展檢索,如:u0026#34;三酰甘油u0026#34;u0026#34;總膽固醇u0026#34;u0026#3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u0026#34;u0026#3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u0026#34;屬於並列關係,用u0026#34;oru0026#34;連接;u0026#34;抗阻運動u0026#34;u0026#34;中老年u0026#34;屬於限定關係,用u0026#34;andu0026#34;連接。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按照PICOS原則(Population,研究對象;Intervention,干預措施;Comparison,比較組;Outcome,結局;Study design,研究類型)制定標準。納入標準為:(1)研究對象為中老年人群(≥45歲),不限制疾病,中老年的劃分基於PubMed中Mesh術語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標準[18,19];(2)干預措施為抗阻運動,對照組不進行運動干預,研究組需提供詳細的抗阻運動方案;(3)研究類型為隨機對照試驗;(4)結局指標為CRP、TC、TG、HDL-C、LDL-C。排除標準:(1)觀察對象處於移植術后、腫瘤放/化療期間,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2)動物實驗、綜述、病例報告、會議摘要、學位論文;(3)涉嫌重複發表的研究,數據缺失的研究,無法獲取全文信息的研究。

1.3 文獻篩選及信息提取所有文獻均由兩位研究員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依次閱讀題目、摘要、全文,最終確定符合標準的文獻。運用Excel表格對文獻數據進行提取。提取數據包括:(1)一般資料,包括第一作者、發表時間;(2)基線資料,包括參與者數量、年齡、身體狀況;(3)抗阻運動方案,包括干預周期、運動方式、頻率、時長、強度;(4)結局指標,包括CRP、TC、TG、HDL-C、LDL-C。

1.4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由兩位研究員獨立運用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偏倚風險評估工具[20]進行評估。評估指標包括隨機分配、分配隱藏、研究對象與實施者盲法、結果測量的盲法、結果數據完整性、選擇性報告、其他偏倚。考慮到運動干預很難實現參與者盲法,因此除了對參與者盲法有詳細說明的研究外,未進行明確說明的研究,都被劃分為u0026#34;研究對象、實施者盲法u0026#34;高風險。

1.5 統計學方法採用RevMan 5.3軟體進行數據分析,以Pu0026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連續性變數以標準化均數差(SMD)作為效應指標,各效應量使用95%可信區間(95%CI)表示。納入研究的異質性採用χ2檢驗,根據I2定量判斷異質性的大小。若各研究間無異質性或異質性較小(I2≤50%,P≥0.1),採用固定效應模型合併分析;若異質性明顯(I2u0026gt;50%,Pu0026lt;0.1),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合併分析。對於異質性較大的研究,使用敏感性分析探討異質性來源,有針對性地進行亞組分析。發表偏倚採用Eggeru0026#;s檢驗法,使用Stata 16.0軟體進行分析。

2 結果2.1 文獻檢索結果中文資料庫檢索文獻138篇,英文資料庫檢索文獻375篇,檢索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后補充文獻3篇,共516篇文獻。篩選后最終納入文獻15篇[15,16,17,21,22,23,24,25,26,27,28,29,30,31,32],包括英文文獻12篇、中文文獻3篇。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Figure 1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2.2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徵共納入15項研究,476例研究對象,抗阻運動組237例、對照組2例。納入研究的抗阻運動方案以自由負重為主,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形式的體育鍛煉。抗阻運動的訓練周期為8~32周,訓練頻率為2~4次/周,每次持續時間17~90 min,運動強度從低/中強度到高強度不等。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徵見表1。

2.3 文獻質量評價納入的15項研究均採用隨機分組,其中5項研究[15,25,27,28,29]報告了分配隱藏,2項研究[15,28]對研究對象和實施者進行了盲法,2項研究[27,32]對結果測量者進行了盲法,所有納入研究的選擇性偏倚均為低風險,8項研究[15,16,17,21,22,25,27,28]無其他偏倚(圖2、表2)。

圖2 納入文獻的偏倚風險Figure 2 Risk of bias in the included literatures

2.4 Meta分析結果2.4.1 CRP共納入12項研究[15,16,17,21,22,23,24,25,26,27,28,30],2例觀察對象,其中抗阻運動組199例,對照組193例。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存在異質性(I2=55%,P=0.010),故採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合併。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不進行運動的對照組相比,抗阻運動可以明顯降低中老年人群的CRP水平〔SMD(95%CI)=-0.57(-0.88,-0.26),Pu0026lt;0.01〕,見圖3。敏感性分析發現剔除1項研究[22]后,I2降至33%,改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併,合併效應量〔SMD(95%CI)=-0.67(-0.89,-0.46),Pu0026lt;0.01〕,結果具有穩健性。

根據人群特徵、運動周期、運動強度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在健康人群和慢XX人群中,抗阻運動組CRP水平均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MD(95%CI)=-0.(-0.72,-0.06),P=0.02;SMD(95%CI)=-1.03(-1.98,-0.07),P=0.03〕。運動周期≤12周時,抗阻運動組CRP水平低於對照組〔SMD(95%CI)=-0.80(-1.06,-0.54),Pu0026lt;0.01〕;運動周期u0026gt;12周時,抗阻運動組與對照組CRP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u0026gt;0.05)。在高強度的抗阻運動中,抗阻運動組CRP水平低於對照組〔SMD(95%CI)=-0.79(-1.25,-0.33),Pu0026lt;0.01〕;而低/中強度的抗阻運動中,抗阻運動組與對照組的CRP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u0026gt;0.05),見表3。

共納入8項研究[15,16,22,26,29,30,31,32],241例觀察對象,異質性檢驗顯示有較高異質性(I2=82%,Pu0026lt;0.01),選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合併,合併效應量〔SMD(95%CI)=-0.55(-1.19,0.10),P=0.1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圖4。敏感性分析剔除2項研究[30,31]后,I2=0,固定效應模型合併效應量〔SMD(95%CI)=-0.37(-0.66,-0.08),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行亞組分析以進一步探討。結果顯示:在健康人群和慢XX人群中,抗阻運動組與對照組相比,在降低TC水平方面無統計學差異〔SMD(95%CI)=-0.78(-1.56,-0.01),P=0.05;SMD(95%CI)=0.15(-1.05,1.35),P=0.81〕。當運動周期≤12周時,抗阻運動組TC水平低於對照組〔SMD(95%CI)=-0.47(-0.85,-0.09),P=0.02〕;而運動周期u0026gt;12周時,抗阻運動組與對照組TC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u0026gt;0.05)。在低/中強度和高強度的抗阻運動中,抗阻運動組與對照組相比,在降低TC水平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SMD(95%CI)=-0.94(-2.49,0.61),P=0.24;SMD(95%CI)=-0.18(-0.60,0.23),P=0.38〕,見表4。

共納入10項研究[15,16,17,22,26,27,29,30,31,32],包括308例觀察對象,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存在一定異質性(I2=58%,P=0.01),採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合併。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抗阻運動可以降低中老年人群的TG水平〔SMD(95%CI)=-0.45(-0.82,-0.08),P=0.02〕,見圖5。敏感性分析剔除1項研究[31]后,I2=0%,改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併,合併效應量〔SMD(95%CI)=-0.29(-0.53,-0.05),P=0.02〕,結果具有穩健性。

共納入10項研究[15,16,17,22,26,27,29,30,31,32],308例觀察對象,其中抗阻運動組148例,對照組160例。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存在較高異質性(I2=76%,Pu0026lt;0.01),採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合併。合併效應量〔SMD(95%CI)=0.09(-0.40,0.58),P=0.7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圖6。敏感性分析剔除1項研究[31]后,I2=0%,固定效應模型合併效應量〔SMD(95%CI)=0.33(0.09,0.57),Pu0026lt;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與對照組相比,抗阻運動可以升高中老年人群的HDL-C水平。

追溯原文未找到異質性來源,進一步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在慢XX人群中,抗阻運動組HDL-C的水平高於對照組〔SMD(95%CI)=0.45(0.03,0.86),P=0.04〕。運動周期≤12周和u0026gt;12周時,抗阻運動組與對照組相比,在改善HDL-C水平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SMD(95%CI)=0.28(-0.02,0.58),P=0.07;SMD(95%CI)=-0.18(-1.28,0.93),P=0.75〕。在高強度的抗阻運動中,抗阻運動組HDL-C的水平高於對照組〔SMD(95%CI)=0.41(0.07,0.75),P=0.02〕,見表5。

納入8項研究[15,16,22,26,29,30,31,32],241例觀察對象,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存在較高異質性(I2=84%,Pu0026lt;0.01),採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合併。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抗阻運動可以明顯降低中老年人群的LDL-C水平〔SMD(95%CI)=-0.89(-1.60,-0.18),P=0.01〕,見圖7。敏感性分析剔除2項研究[26,31]后,I2=2%,改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併,合併效應量〔SMD(95%CI)=-0.37(-0.67,-0.06),P=0.02〕,結果具有穩健性。

2.4.6 發表偏倚CRP、TC、TG、HDL-C和LDL-C的偏倚檢驗結果均為Pu0026gt;0.05且95%CI包含0,表明納入的研究不存在發表偏倚,見表6。

2.4.7 不良反應只有2項研究[16,29]報道了干預期間發生的輕微不良事件,包括與抗阻運動相關的肌肉損傷、後背痛、關節炎。總的來說,抗阻運動是安全的,訓練期間未發生重大不良事件。

3 討論炎XX作為CVD的危險因素之一,參與疾病的進展[33],大多數中老年人群均存在較高的與年齡相關的促炎標誌物水平[34]。有研究指出,CRP的升高與冠心病10年風險增加相關[35]。CRP可通過增強氧化應激反應直接導致CVD[36],還可引起內皮功能障礙[37],或通過上調血管緊張素Ⅱ1型受體和增加氧化應激加劇平滑肌細胞增殖遷移[38],同時還會促進其他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參與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發病過程。血脂異常與CVD發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關[]。我國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45歲人群中血脂異常者占42.84%,且以低水平HDL-C為多見[40]。HDL-C與CVD的預后強相關[41],高LDL-C是心肌梗死的強烈危險因素[42]。因此中老年人群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減輕慢性炎XX、維持脂代謝平衡對於降低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風險是至關重要的。

2016年歐洲臨床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南將運動訓練作為降低CVD風險的1A型干預措施[43]。運動訓練作為CVD風險管理的u0026#34;基石u0026#34;,對心血管系統有著積極的影響[44]。已有臨床研究探討了抗阻運動對炎XX的作用,但結論不一。在調節血脂方面,有研究表明其對HDL-C產生積極影響,並建議進行高強度、涉及多個肌肉群的抗阻訓練[45]。本次Meta分析結果顯示,抗阻運動可以降低中老年人群的CRP、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一般而言,與健康中老年人群相比,患有慢XX的中老年人群進行抗阻運動的獲益更多;≤12周的抗阻運動、高強度的抗阻運動效果更好。本次Meta分析結果表明,抗阻運動對於降低中老年人群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減輕慢性炎XX、調節脂代謝、預防遠期心腦血管併發症具有積極意義。

高水平的炎XX與較低的肌肉質量和力量有關[46],抗阻運動對CRP的影響可能是一種間接作用,與機體成分的改善有關[47]。脂肪組織作為炎XX的主要刺激因子之一,其數量的減少也可能引起抗阻運動后CRP的減少[26,29]。骨骼肌是消耗TG的主要部位[48],年齡相關的肌肉損傷可能導致血脂的異常[49]。已有研究表明抗阻運動可以降低三酰甘油和膽固醇水平[50]。抗阻運動對血脂水平的影響可能與運動增加肌肉質量和體積,進一步促進肌肉對遊離脂肪酸的攝取,提高脂解酶活性有關[51]。

針對CRP的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剔除1項研究[22]后異質性降低,追溯原文發現該研究的血液樣本收集時間為末次運動后7 d,而其他研究的采血時間在末次運動后3 d內,考慮異質性的產生可能與采血時間有關。CRP在運動后存在急性期反應,其結果有待未來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對TC、TG及LDL-C的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對象有肥胖人群和血脂異常者,其基線TC、TG、LDL-C水平可能相對較高,因此產生了一定的異質性,提示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有針對性地探討抗阻運動對特殊人群的作用效果。LDL-C的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有1項研究[26]的LDL-C水平是通過公式間接計算,也可能導致異質性。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在慢XX人群中,抗阻運動組HDL-C水平較對照組升高,CRP水平較對照組降低;在健康人群中,抗阻運動組TC水平與對照組相比也有降低趨勢,提示在臨床工作中應鼓勵中老年慢XX患者,甚至健康的中老年人群,進行適當的抗阻運動。針對抗阻運動周期的亞組分析結果顯示,≤12周的抗阻訓練對於降低炎XX、改善血脂水平效果更好,u0026gt;12周的干預效果並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抗阻運動增加肌肉質量和力量,但是在中老年人群中這些效果在訓練的早期階段即可呈現[52,53]。有研究對中老年人群進行了為期12周的抗阻運動干預,發現在最後4周的訓練中並沒有顯示出肌肉力量的進一步增加,可能是因為前期訓練產生的總運動量已經達到了中老年人群的最高水平,影響了進一步的干預效果[54],肌肉力量、肌肉質量的改變間接影響了對炎XX及血脂的改善效果。以上研究提示,在制定中老年人群的抗阻運動方案時,需要注意優化運動周期;對於運動周期的干預效果,未來也需要納入更多高質量的研究以進一步分析論證。高強度的抗阻運動可以通過改善基礎代謝率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55]。本次Meta分析結果顯示,高強度的抗阻運動降低炎XX、改善血脂水平的效果比低中強度的抗阻運動好,這與專家共識的建議相同[45]。FAHLMAN等[56]的研究也證實,10周的高強度抗阻運動增加了老年女性的HDL-C水平,其TC和LDL-C水平也明顯低於對照組。因此臨床在制定中老年人群的抗阻運動方案時,可以考慮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適當增加運動強度,以獲得更好的運動干預效果。

本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結論,但也存在不足之處:(1)研究均報告隨機分配,但缺乏具體描述,試驗設計可能不嚴謹,且運動干預較難實現對參與者的盲法,可能造成偏倚;(2)CRP在運動後有急性期反應,受納入文獻數量及數據報告的局限,未能進一步探討末次運動與抽血時間間隔對干預結果的影響;(3)納入研究的文獻數量有限,未來仍需納入更多高質量、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來進一步驗證結果。

本文無利益衝突。

本文部分圖表略

參考文獻略

抗阻運動對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影響的Meta分析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藥物研發見解
  • 12歲男孩患先天性肝內門體分流,實屬罕見,全院會診,制定預案
  • 十個脖子疼,九個頸椎病!3把野草1碗湯,幫你放鬆勞損的肩頸
  • 周六全天正常開診!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無痛胃腸鏡檢查你約了嗎?
  • 藥物過敏也有「潛伏期」?
  • 急急急~~~我很苦惱
  • 我鼻子上有許多黑頭!!煩~~~~誰能幫我短時間消滅它們,方法要簡單,見效!不許騙我!發表者要有親身經歷,謝了!!
  • 懷孕早期有哪些明顯的特徵
  • 我晚上睡覺到第2天早上臉上有很多油會不會對身體不好
  • 我的月經為什麼沒來?都超過一個星期了。。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