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胸悶心慌,大便溏,一張方子,活血健脾,解決問題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個醫案。
有一位患者,經常胸悶氣短,不敢過多勞作,否則就心悸心慌,胸中憋悶不止,去醫院檢查出冠心病,淤堵了80%左右,醫院建議支架。
但是這個患者在詢問了很多做過支架的患者后了解到,做完支架不僅需要每天服用藥物,而且仍有複發的可能,而且手術過後很多人仍然胸悶,癥狀沒有減輕。
刻見,患者大便稀溏數年,舌苔水滑,舌體胖大,舌邊齒痕明顯,舌尖邊有少許紫黑小瘀點。切其脈沉而弦。
了解到這些以後,醫家揮筆開方,方擬: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果怎樣呢?前後在上方的基礎上加減治療兩個月后,患者原來的癥狀基本消失,去醫院檢查淤堵也消散了。
這是怎麼回事啊?我們來一點一點分析。
第一點是血瘀,這個患者舌尖邊有少許紫黑小瘀點,脈沉而弦,這些明顯是瘀血阻滯的結果,這個患者也確實有冠心病,體內必然是有淤血的。
第二點是氣滯,這個患者還有胸悶氣短,經常感到氣上不來,或者憋的慌的感覺,這就是氣滯的結果。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滯不行或氣虛,則血液運行無力,則不能統攝血液于脈管內,則有淤血阻滯;氣的化生有賴血液的滋養,血能載氣運行,血液不足,則影響氣的生成,加重氣滯。
脾氣,會導致氣血虧虛。脾是後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脾虛則運化失司,氣血不足;脾虛也會有水濕產生。
這樣就可以講第三點了,脾虛濕生,這個患者大便稀溏數年,舌苔水滑,舌體胖大,舌邊齒痕明顯,明顯這是體內水濕過剩,濕郁下焦迫腸泄瀉,於是就會長期大便稀溏,而且次數頻繁。
我們再來看當時的配伍:
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茜草、紅花、鬱金、香附、丹參。
且看前四味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這四味葯在一起,可不就是《金匱要略》中的苓桂術甘湯。
方中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
本方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沖降逆。
茯苓、桂枝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沖之常用組合。
白朮為佐,功能健脾燥濕。
茯苓、白朮相須,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在此體現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枝、白朮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
炙甘草用於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襄助溫補中陽之力;二可合白朮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調和諸葯,功兼佐使之用。
接下繼續看。一方面,冠心病的由來的確需要我們活血化瘀。
《金匱要略》載:「血不利則為水」等於說,血不行,容易影響水濕之氣的解決。所以,我們活血來幫助身體排解水濕。
茜草、紅花、丹參活血涼血,祛瘀通經,這三味葯在這裡,除了進一步活血化瘀之外,主要是改善悶痛的癥狀,很高效的改善患者的癥狀。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
當然了每個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實際治療之中需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加減施治方能有效!
此處方只適合當前的適應症,而不是適用所有的冠心病患者,不能照搬處方用藥!中醫診病處方,一人一方,時刻牢記辨證論治,有什麼症,是什麼病機,用什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