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高血壓?多因「氣虛血瘀」一張方6味葯,補氣活血巧化解
具體說,它是一張方劑。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張方劑。
我先把這張方寫出來,只有5味葯,請你先收藏好。方見——
將藥物用適量水浸泡30分鐘左右,煎熬兩次,取葯汁大約300到400毫升。
每日一劑,分2到3次溫服。臨證常有加減。
這張方,這裡很有門道,且聽分解。
什麼門道啊?這就是,針對相當一部分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而言,要想減輕病痛,要想預防心梗,務必記住十個字:「氣不虛不阻,血得氣不滯」。想要血壓穩定,其實也是。
怎麼理解呢?老規矩結合一個醫案吧。
山楂
曾經我門診上有位患者,男、姓李、58歲,高血壓、冠心病、腦梗都有,提前退休的工程師,為何提前退休呢,因為中年時發過一次腦梗,所以就提前退休了。
飲食上,晚上6點之後不吃飯,作息呢,每晚10點半,最晚不超過11點,睡得早可半夜總愛醒,可就這樣注重健康的人呢,就一點不好,性格上愛鑽牛角尖,心特細。
別人隨口說了一句話,他得翻來覆去細品好幾遍,你說人都半百了,這種思維,身體能受得了么?當然不能啊……
行為上:做任何事都要有個度,不偏不倚,不極端、不激進;在思維認識上,保持中庸和客觀、全面及平衡。可,李先生他偏偏做不到。
有一次,他來因胸悶、頭暈,找我看病。一看舌體和脈診,典型的氣虛血瘀。
只見他:神疲氣短、渾身乏力,面色晄白,苔薄白或者白膩,舌質較紅的。
說話的時候啊,聲音低微,小心翼翼,聲音不大,臉上表情也不甚豐富,給人的感覺就是有氣無力的樣子。
這個,就是典型的氣虛血瘀啊。
什麼叫氣虛血瘀?
我們的血液,在脈道里流淌,靠的是氣來推動和率領。這就是所謂「氣帥血行」。
如果說我們的氣不足了,那麼無法推動和率領血的運行,那就會發生血的淤阻,形成斑塊、血栓、高脂血症。
黃芪、葛根、丹參、生山楂、桑寄生、川穹
以上水煎服,一共14劑
後來李先生服完14劑后,就明顯覺得胸悶減輕了,再看其舌體還略紅,舌下脈絡略發紫,於是又開了3個月,服完后,胸悶消失,頭也不暈了,血壓也穩定了,睡覺踏實了,整個人精神很好。
葛根
那麼,話又說回來了,為什麼這樣開方結果令人滿意呢?
你看此方:黃芪、葛根、丹參、生山楂、桑寄生、川穹
黃芪、葛根和桑寄生是補氣的。黃芪補心肺之氣,葛根升脾氣,桑寄生補肝腎之氣。上中下三焦,補齊了。
接下來,丹參入心,活心血,山楂入中焦,化積滯,同樣活血。川芎,入肝經,調肝血。
這麼一來,人體各個環節都照顧到了。
丹參
中醫講,人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
因此,我們無論是補氣,還是化瘀,都得著眼于整體。這是一個質樸的道理,也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比如說補氣,肺為氣之主。所以補肺氣是第一步。接下來,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啊,所以還得提振脾胃之氣。
中醫又認為了,腎為氣之根。所以我們還要著意補腎氣。
兼顧肺脾腎,之後才能稱得上真正是補氣。
肝主疏泄,主藏血,因此要活肝血。脾主氣血的生成,所以你得用一些入中焦脾胃的葯,活脾胃的氣血。
所以,中醫擬方,對對中醫理論的深刻理解是第一位的,若理論知識不紮實,那肯定是一瓶不滿半瓶晃蕩
這張方,經過反覆驗證,對氣氣虛血瘀之人,的確是有效的。
溫馨提醒:國醫國術,巧撥千斤。具體應用的時候,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來化裁。因人而異、辨證施治、一人一方,才是中醫治病的特點。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
若喜歡中醫,喜歡我的分享,一定點個關注,在此表示感謝,我也將分享更多精彩、有趣的中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