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你確定還要無肉不歡?
導讀:人類進化了幾百萬年,總算是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如果不吃肉似乎真的有點虧了,可是到底虧不虧,只有自己的身體清楚,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備受心血管疾病的折磨,這個和吃肉脫不了干係------童醫生
說起肉來,確實要比蔬菜香太多了,可是好吃的就一定是有營養的嗎?
也許是,但也有可能不是。
世界上只有一類人是沒有腫瘤的統計,這群人就是吃素的出家人,肉對於人體到底是天使還是惡魔,真的很難區別。
如果說吃肉不好,可是有很多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只能從肉中攝取,可是說好,如今的人類的身體健康狀態真的很難有說服力。
肉
早在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將紅肉定義為是2A級致癌物,這裡的紅肉可不是你認為的瘦肉,而是指一切哺乳動物的肉,包括牛肉、豬肉、羊肉、馬肉、兔肉、鹿肉等等。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白肉,一般來說是指家禽的肉,但是也包含鳥類、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或雙殼類動物等,因為其肉的顏色是白色的所有叫白肉。
從肉質上將,白肉的脂肪含量比較低,肉質纖維也比較細膩,不過口感不如紅肉香甜,而紅肉則纖維粗,脂肪含量高,但是營養更豐富,不僅有包含大量的蛋白質還有各種維生素以及鐵和鋅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最重要的是吃起來更美味。
一般來說,白肉是運動員等特殊人群更喜歡的肉,而普通人還是吃紅肉多一些。
過去,人們已經認識到紅肉有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是促進血塊形成的危害,所以醫學界將紅肉認定為由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但是具體是如何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還不是非常的清楚。
2021年12月23日,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Stanley Hazen 教授的研究團隊的一項關於紅肉在人體的代謝產物的研究,為紅肉為何能夠導致心血管疾病打開了研究的大門。
該研究發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Microbiology上。
科研人員通過對3000名參與者進行研究后發現當紅肉被腸道的微生物給消化后,會產生一種對人體有害的副產物------氧化三甲胺(TMAO),這是一種能夠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物質。
Stanley Hazen教授說,「這些新研究確定了腸道微生物能夠將肉鹼轉化為γBB,再轉化為TMAO,從而導致心臟病風險增加,並且我們也通過研究證明了,如果及時的調整飲食,減少紅肉的攝入就會降低約TMAO相關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這可能為人類如何防控心血管疾病開創了新的思路。」
最後,童醫生想說,肉雖然好吃,但一定要適量,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也不能因為紅肉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從此完全拒絕,這也不對的。
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紅肉中的大量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是其他食物中所沒有的,總之,我們要讓食物為我們的健康服務,而不是我們成為食物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