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父親產後抑鬱症
產後抑鬱,難道不是女性特有的疾病?如果你也這樣想,那麼是時候來糾正這樣的偏見了。
當孩子出生以後,抑鬱和焦慮會困擾母親,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有研究表明,大約15%的女性在產後患上過焦慮症,17%的女性經歷過產後抑鬱症,大約10%的女性同時經歷過產後抑鬱症和焦慮症。
母親的焦慮和抑鬱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她們將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照顧稚嫩的嬰兒,面對他們無緣由地哭鬧。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產後抑鬱症和焦慮也困擾著孩子的父親,高達20%。也就是說,5個父親中,就有1個人患上醫學標準所定義的心理疾病。這究竟是為什麼?
超五分之一的父親患上焦慮和抑鬱合併症
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一項針對加拿大的2500多名父親關於抑鬱和焦慮症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這些父親在自己的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和研究人員開始了為期24個月的焦慮症和抑鬱症地跟蹤。
這項研究給出的數據令人吃驚,養育孩子會對父親帶來強烈的心理壓力。
先看同時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情況,共有 569 名父親 (22.4%) 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某個時間點患上過抑鬱症和焦慮症(兩種疾病同時患上或在一年內錯開時間患上)。在孩子剛出生時,飽受兩種心理疾病影響的父親比例只有2.2%,但在3個月后這一比例大幅上升到8.44%,6個月時為8.91%,9個月有微幅下降至8.0%,12個月時為8.1%。
等到孩子出生后第二年時,孩子已經長大一些了,父親的心理壓力和情緒總能緩解一些了吧?但情況並不是那樣。仍然有8.1%的父親在18個月時飽受焦慮和抑鬱症困擾,這一比例在24個月時還有8.6%。這和孩子一歲時患有合併症的父親比例仍然一致,父親們似乎遇到了什麼麻煩。
其中,嚴重合併症(焦慮症和抑鬱症癥狀都處於嚴重狀態)的父親比例,從一開始的0.47%也上升到12個月的3.0%,並在24個月時還有3.3%。如果說一般程度的焦慮和抑鬱都沒有隨時間而改善的跡象,那一旦陷入了嚴重的精神疾病中,父親們就更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肯定是遇到了什麼麻煩。
從抑鬱症單個疾病的角度看,父親抑鬱症患病率從孩子出生后3周的4.0%,增加到3個月的11.5%,6個月時為11.7%,10個月時略微下降至10.8%,12個月時為3%,隨後穩定到24個月。從焦慮症單個疾病的角度看,父親焦慮症患病率從一開始的8.8%,3個月時大幅上升到22.2%,6個月還有21.9%,24個月還有20.4%。
分析下這組數據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的抑鬱癥狀況在孩子剛出生的10個月左右變得嚴重,但隨著孩子的長大有了明顯好轉。但是焦慮情況一直居高不下,即使到了24個月時焦慮依然十分普遍。唯一值得欣慰的可能是,焦慮症的危害相對於抑鬱症來說小一點,儘管其長遠健康危害不容忽視。
不論是從單個疾病還是合併症,父親們都遭受著明顯且長時間的精神折磨。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父親們的不幸遭遇?
導致父親們焦慮和抑鬱的可能原因
在加拿大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收集了父親們的許多信息,包括人口和經濟信息、產科和妊娠信息、精神病學和藥物史、不良童年經歷信息、社會/家人幫助撫養情況、孩子撫養方式。
研究人員試圖期望在孩子出生后,患上焦慮和抑鬱症的父親中找到他們的共性,以回答究竟是什麼健康風險因素導致了父親們遭受如此高比例的心理健康問題。
分析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內的情況。
如果懷孕前父親就有抑鬱狀況,懷孕期間父親有焦慮情緒以及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症,那麼孩子地誕生明顯導致了父親們患上合併症。我們可以理解為,孩子出生后的瑣事加重了本來就有心理健康問題的父親的負擔,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如果孩子出生后4周,孩子的健康狀況一般或較差,也與父親患上焦慮和抑鬱合併症有關。同時,如果社會給予的養育指導(應該指的是醫院或者公益的育兒指導)不足,或者夫妻間出現了情緒或身體暴力,都可能是導致父親患上合併症的因素。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父親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獲得可靠的社會支持(可以依靠社會關係來獲得有形的援助;通常在與親密朋友、伴侶、家人和家庭的關係中獲得情感支持;對擁有共同利益的群體的歸屬感),獲得長時間不間斷的睡眠時間、父親在親子關係中感到滿意,這些會降低父親患上合併症的幾率。
分析孩子出生后第二年內的情況。
有一個不符合直覺的現象,研究發現如果這個有新生孩子的家庭,有更多人能夠支持家庭的收入(超過4人),會導致父親患上合併症的概率增加。
孩子出生 4 周時健康狀況一般或較差繼續與合併症風險升高相關。同樣,父親懷孕前的抑鬱症,懷孕期間父親有焦慮和多動症癥狀在產後第二年仍然對父親患上合併症影響較大。夫妻間出現情緒或身體暴力同樣和第二年仍舊發生合併症有很大關係。
社會支持和父親在親子關係中感到滿意仍然對合併症的發生具有保護作用,即它是緩解父親心理健康問題的良藥。
父親們該如何改善自己的產後抑鬱?
孩子的出生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幸福的事情,但同時也意味著家庭負擔變重。嬰兒需要長時間精心照料和健康關注,會帶來身體疲勞和精神壓力等問題。加之現代養育孩子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快速上漲,給父母帶來無形的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這種疲勞和壓力長時間不能得到緩解,發展成焦慮症和抑鬱症就不難想象。
因此從許多數據來看,全球各地的產後抑鬱正逐步走向嚴重。不僅發生在母親身上,還蔓延至父親。儘管導致產後抑鬱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接近20%的父親承受著因養育壓力而導致精神疾病是不爭事實。
減輕父親的養育壓力看起來是根本且有效的方法。畢竟焦慮和抑鬱症的根源不是來自於病理XX變,而是來源於與生存環境不能達成匹配,從而讓精神不停地處於震蕩不安的情形中。這從研究結果也能看出,更好的社會支持、更好的嬰兒健康、更好的夫妻關係都與更低的患病概率有關,而不僅僅是依靠藥物。
父親們要減輕壓力,當然要依靠自我調節。但這不應是唯一途徑,如果來自於外部環境的壓力持續存在,再好的心態也可能面臨崩潰。就如加拿大研究人員所說的那樣,社會支持是一個能夠改變的因素,可能是優化父親精神健康的干預途徑之一。
父親們要減輕壓力,社會也需要提供支持。醫院、社區或公益組織應提供更多的養育嬰兒的援助和知識,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當孩子長大后,如果父親必須在社會規則下不得不出門工作的話,特別是在家庭內沒有更多老人能夠幫忙照看的情況下,社會應該儘早提供有質量但價格合適的托兒服務,
當下許多國家的生育率逐年下降,這也是育兒成本過高的一個側面反映。在這樣高昂的育兒成本面前,父母不僅要長時間照看孩子,還需要工作來賺取生活開支,兩者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產後抑鬱不僅僅是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父母在新生兒照料和工作之間應接不暇,精神健康問題不過只是這種精力過度消耗的突出性表徵。社會機制和文化不做轉型,社會公共機構不提供足夠的支持,父母的產後抑鬱很可能得不到根本性緩解。
當然,有人會說:或許等孩子再長大些,說不定產後抑鬱就好了?但是眾所周知,孩子長大些了,教育和婚姻問題又再次成為牽動父母神經的繩索。
隨著時間的遷移,一切真會好嗎?如果你也有相關的煩惱,讓我們一起到生活100論壇的「時代的精神病人」欄目,交個朋友。
參考文獻
產後頭 2 年父親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患病率和危險因素:加拿大全國研究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da.23234
生活在21世紀,我們面臨著來自生存環境的諸多健康挑戰,健康管理成為了當下每個人需要且應該學習的事情。生活100(bbs.life100.live)是一個專註于個人健康管理的在線健康管理平台。基於王東嶽先生《物演通論》哲學思想,借助現代科學信息做佐證,說清楚與健康養生和健康管理有關的疾病的根源、健康的本質、健康觀念和方法、可穿戴設備、數字療法、健康風險因素、過度醫療等複雜問題,同時幫助我們了解現代醫療建設的健康監測服務、健康風險評估服務、健康干預與促進服務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體系是怎麼回事。讓我們基於「個人」角度共同探索適合我們自身的健康方法。歡迎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