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生存率高,但複發時間可達40年,這類腫瘤患者需長期隨訪
說起卵巢癌,大家可能聯想到的都是「起病隱匿、預后差、生存率低」這樣的特徵,但其實,並非所有的分型都是如此,也有「多為早期、生存期高、低度惡性」的卵巢癌類型,它就是今天的主角:卵巢顆粒細胞瘤。
生長緩慢,存在遠期複發性索間質類腫瘤是相對少見的卵巢腫瘤之一,僅占卵巢腫瘤的5%[1]。而卵巢顆粒細胞瘤屬於性索間質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具有內分泌功能,通常會分泌甾體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雄激素。
卵巢顆粒細胞瘤擁有幾個不同於其他分型的特點:
基於它的內分泌功能,患者通常會出現絕經后XX流血的情況,也有些將表現為月經紊亂,或者閉經、不育、XX內膜病變、腹痛腹脹等[2]。
以下圖片均來源於攝圖網
2、診斷情況
卵巢顆粒細胞瘤患者可能會存在盆腔包塊或者胸腹水,因此多數能在疾病早期被發現;其特異性腫瘤標誌物包括α-抑制素、CD99、EGFR、抗苗勒激素等,都可以作為卵巢顆粒細胞瘤的鑒別診斷[2,3]。
3、病理類型方面
卵巢顆粒細胞瘤又可細分為成年型顆粒細胞瘤和幼年型顆粒細胞瘤,其相對應的發病率分別占卵巢顆粒細胞瘤的95%和5%[2]。成年型顆粒細胞瘤相對更多見,惡性程度低,沒有特定的發病年齡;而幼年型較少見,惡性程度相對更高,早期介入治療的話預后較好[3]。
4、複發情況
卵巢顆粒細胞瘤生長緩慢,存在遠期複發的情況,意味著它的複發時間可能是在初次診斷後的10年、20年,甚至可達40年[4]。
該如何治療?與卵巢上皮性腫瘤相比,卵巢顆粒細胞瘤的惡性程度是要低得多的,屬於低度惡性的卵巢腫瘤,且患者多為早期,因此它的治療應以手術為主,化療、放療為輔。
圖片來源:攝圖網
01、治療多以手術為主
根據NCCN指南推薦[5],想保留生育能力、腫瘤局限於卵巢的患者可考慮進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術,術后應用超聲隨訪並監測疾病進展,等完成生育過後再考慮進行根治性手術。
而對於無需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建議行根治性手術;另外,複發性卵巢顆粒細胞瘤患者也可考慮進行二次手術,盡可能地切除複發病灶,以緩解癥狀,最大程度地延長生存期[2]。
02、根據分期決定是否需要化療
化療對於卵巢顆粒細胞瘤患者來說主要是輔助XX,有的患者需要,有的則可以省略。
有研究表明,術后輔以化療的Ⅰ期患者與未進行化療的患者相比,其5年生存率並無明顯差異[6]。也就是說,Ⅰ期低危患者手術後進行隨訪觀察即可。
圖片來源:攝圖網
針對Ⅰ期中危或高危患者(腫瘤XX、分化程度差、腫瘤直徑大於10cm等),NCCN指南推薦手術后可進行以鉑類藥物為基礎的化療或隨訪觀察;Ⅱ-Ⅳ期患者術后則推薦以鉑為基礎的化療,或者對病灶進行放XX治療[5]。
化療方案首選紫杉醇+卡鉑、或依托泊苷+順鉑、或博萊霉素+依托泊苷+順鉑。
03、部分患者放療效果不錯
還有些患者可能不具備手術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們除了化療,還可選擇放療。
放療一般適用於瀰漫型或者晚期患者。有研究表明[2],不能手術的患者們對於放療的反應率可達50%,對腫瘤有不錯的消退效果。放療還可應用於複發患者,尤其是一些盆腔複發或手術難以切除乾淨的患者。
堅持長期的密切隨訪很關鍵!從總體上來看,卵巢顆粒細胞瘤是預后較好的一類卵巢腫瘤。據統計,臨床分期為Ⅰ期的患者,其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均在95%以上,Ⅱ期則在60%以上,分期越晚,預后將越差[7]。
圖片來源:攝圖網
除了臨床分期這一重要的預后影響因素,年齡、腫瘤大小還有腫瘤XX情況也是關鍵因素。研究發現[2],針對幼年型顆粒細胞瘤患者,年齡越小,預后越好;年齡>40歲、腫瘤直徑>5cm的患者,預后相對更差;而術前腫瘤XX的情況則提示腫瘤可能正在迅速生長,且有複發的風險。
至於複發,一般臨床分期越晚,複發率也就越高。不過,根據不同類型,患者的複發情況也有所不同,幼年型顆粒細胞瘤患者由於惡性程度較高,其複發更傾向於近期複發;而成人型顆粒細胞瘤患者則多為遠期複發,複發時間更長[2]。
基於卵巢顆粒細胞瘤可發生遠期複發的特點,NCCN指南建議延長患者們的隨訪時間,該類型患者需堅持長期的密切隨訪。並且如果有患者在治療前出現抑制素升高的話,隨訪時一定要監測其抑制素水平,以謹防複發。
今天關於卵巢顆粒細胞瘤的科普就到這裡結束了,如果你也是這一類型的卵巢癌患者,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治療經驗哦!
責任編輯:婦科腫瘤互助君
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