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科常用藥」利尿劑藥物大盤點,一文全搞定
在臨床上,利尿葯的使用範圍比較廣泛,一般可根據利尿葯消腫、降壓、強心及解毒的功效,用它來治療由心臟病、肝病或腎病,而引起的水腫、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腹水等癥狀,那利尿葯在慢性腎病當中是如何應用的,接下來將帶你了解。
一、常用利尿葯的分類及特點
1.1襻利尿葯
是一類作用最強的利尿葯,代表性藥物有: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等,正常情況下可排除腎小球濾過Na+的20%~30%,而達到利尿作用。應用襻利尿葯時需謹防低鈉血症及低鉀、低氯血症性鹼中毒發生。
1.2噻嗪類利尿葯
代表性藥物包括氫氯噻嗪、吲達帕胺等,通過抑制鈉和氯的重吸收,增加鉀的排泄而利尿,利尿作用較襻利尿葯弱,長期服用應防止低鉀、低鈉血症。
1.3瀦鉀利尿葯
瀦鉀利尿葯,減少鈉的重吸收,減少鉀的排泌,具有排鈉、排氯、保鉀作用,適用於低鉀血症,利尿作用弱,單獨使用時利尿效果不顯著,可與噻嗪類利尿葯或襻利尿葯合用,包括3類藥物:螺內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二、利尿葯在慢性腎病當中的應用原則
應從小劑量開始,根據耐受程度調整用量應先試用弱或中效利尿葯,以防止過度利尿所帶來嚴重後果,主張間歇用藥或交替用藥,防止長期應用一種利尿葯而產生耐葯,以保持較理想的利尿效果。
3.1降低血壓
3類利尿葯的降壓療效相仿,噻嗪類使用最多,降壓作用主要通過排鈉,減少細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壓起效較平穩、緩慢,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服藥2~3周後作用達高峰。
3.2腎性水腫
對腎臟綜合征患者必須對容量狀況進行認真評估后才能個體化地給予利尿治療,對於血容量過多的患者應依據水腫程度選擇治療措施,在限鹽的基礎上,輕中度水腫可加用噻嗪類和(或)保鉀利尿葯,重度水腫可選用襻利尿葯。
3.3慢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時,利尿葯的用量需要加大,當腎小球濾過率小於20ml/min時,且常需要幾種利尿葯合用,具體用藥方法還需臨床醫生所開醫囑為主。
三、不良反應
長期服用利尿劑對身體有多種潛在的不良影響,嚴重者可引起各種心律失常、動脈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因此,服用利尿葯應引起高度重視。
3.1誘發或加重心律失常
速尿和噻嗪類利尿葯既增加尿鉀的排泄,又可增加尿鎂的排泄。以前認為缺鉀是導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近年的研究發現鎂缺乏是其導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以往臨床對此常常忽視或為低血鉀癥狀所掩蓋,近年來臨床觀察研究發現,利尿葯所導致低血鉀時,往往同時伴有低血鎂。
3.2血脂升高
據報道,長期口服常用量的速尿和噻嗪類利尿葯,可引起 血清甘油三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則降低,故可誘發和加重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3.3尿酸鹽升高
速尿等主要由近曲小管排泄,競爭性抑制尿酸排出,故長期應用可發生高尿酸血症,對於一般腎友高尿酸血症為可逆性,但有痛風史的腎友可誘發急性痛風。
由於利尿葯對腎髒的直接毒性作用或遲髮型過敏反應等原因可致急性間性腎炎,其表現是突然出現少尿、血尿及蛋白尿,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嚴重者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出現此類癥狀時,應立即停葯。
綜上所述,利尿葯在臨床上雖可治療許多疾病,但因其副作用較多,尤其是腎友,因此,腎友在應用此類藥物時,要定期進行血常規、尿常規、血脂、空腹血糖及心電等項目的檢查,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患者應立即停葯或適當減少用藥劑量,如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患者則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相應的措施,及時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