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醫,一定要具備中醫思維
我們在運用中醫診療的時候,心底是有概念的,那就是要有「無心」的狀態,當你存在「有心」的時候,那你一定陷入了西醫思維。
假如我們到醫院的甲乳科室,開得最多的是什麼中成藥和中藥方劑呢,消瘰丸?逍遙丸?小金丸?平消膠囊?
假如到消化內科科室
開得最多的是胃蘇顆粒,健胃丸,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參苓白朮丸等等
是的,你沒有聽錯,就是這些
開這些藥物,到底有沒有用,有沒有使病情緩解,根據我在臨床上接診的患者來看,我想應該是一半對一半吧,甚至還沒有一半呢?
那為什麼不是服用這些葯以後,就完全好呢?
這就存在了一個問題,就是看待疾病的時候是針對症還是證,癥狀的描述多種多樣,可證就是不一樣了,證的背後涵蓋了陰陽理論,五行理論,天地人的關係,四季的寒熱往來,考慮的較多,真的不是患者描述腰疼,就在處方上,開一個杜仲,牛膝,續斷,桑寄生等補腎葯,如果患者體內有痰,有瘀,開這些補腎葯,顯然不治病,還浪費有限的中藥資源。
自從跟診臧老師以來,發現恩師的診療很有特色,並且療效顯著,根本在於對辨證論治理解到位,老師講到,其實中醫思維的概念,源於對周易和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的深度理解。
古人沒有那麼多的病名的概括,只有對癥狀描述背後的病機,痊愈和改善的很多,現在不一樣,病名愈來愈多,可痊愈得越來越少,甚至尋找中醫,不斷的入坑,導致很多人誤會中醫。
中醫運用傳統的思維治病,其實存在一個道和術的理解,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傷寒雜病論的理論中,把任何疾病都歸於六經中,又叫六病,這樣子就避免入了發熱就開石膏,拉肚子就開健脾丸,等等,也就是說,發熱也可能是太陽病呀,那麼用桂枝湯就可以的,或者是少陽病,就是柴胡類方呀,也有可能是少陰發熱呀,那就是麻附辛,或者白通湯,所以,我們一定不能有喧賓奪主的思維。而這個思維,只會存在於中醫人中,西醫是不會有的,西醫是條框式思維,所以呀,很多西醫大夫,就是只開本科室的常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