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肩外俞
肩外俞穴屬手太陽小腸經。具有散風止痛、舒筋活絡之功效。根據其穴性,現臨床常用於治療西醫學中的斜方肌損傷、肩胛提肌損傷、菱形肌損傷、脊背肌筋膜炎、肩胛背神經卡壓、頸椎病等。
本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肩胛中熱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肩:肩部;外:外側、外方,方位詞,與內、里相對;俞,指穴位。本穴位於肩中俞外下方,故名。
【定位】
在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見下圖
圖來自梁繁榮王華主編的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學新世紀第四版
【解剖】
在肩胛骨內側角邊緣,表層為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頸橫動、靜脈;布有第1胸神經后支內側皮支、肩胛背神經和皮神經。
【針刺時針尖經過組織】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
【取穴方法】
正坐低頭,在頸後部可見一明顯高骨,即第七頸椎棘突,往下數一個椎體,為第1胸椎棘突,旁開3寸(4橫指)處取穴。
【主治病證】
肩背疼痛、頸項強急等肩背、頸項痹症。
【操作方法】
向外側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深刺。可灸。
【常用配伍】
1、配大椎、肩井、天宗、后溪、曲池,治頸項強直、肩背肘痛。
2、配秉風、養老,治落枕。
【日常保健】
肩外俞具有散風止痛、舒筋活絡的作用,刺激該穴有助於緩解肩背酸痛、頸項僵硬拘急等癥狀,適合長期伏案工作或學習的人群作為日常保健穴。具體方法:按揉肩外俞每次3~5分鐘,力量以局部酸脹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