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多因肝陽化風!一張方子養陰柔肝,化瘀息風,巧妙化解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高血壓。
高血壓,這是西醫的病名,在中醫學上屬 「眩暈」「頭 痛」的範疇。這其中的病因,往往定位在肝腎。
什麼是肝陽化風?
這個主要病因歸則于肝腎陰虛,腎屬水,肝屬木,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陰不維陽,從而引起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最終發為眩暈,也就是高血壓,即所謂肝陽化風。
具體臨床表現,諸如半身不遂、半身麻木偏癱、言語不利、口舌歪斜、面紅目赤、頭暈頭痛、脾氣暴躁、心煩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有的人呢,伴隨大便干、小便黃。
這時候啊,就得平肝陽,息肝風。血壓好不好,就看肝風滅不滅。
圍繞這個思路,可能有很多朋友還不太明白,我這裡有一則醫案可以分享給大家。
曾經有一位患者,男性,65歲。
這位患者5年前無明顯誘因而發頭暈、頭痛,于某醫院查高血壓164/106 mm Hg,診斷為高血壓病,規律服用拜新同后血壓降為138/92 mm Hg,頭暈頭痛癥狀稍有緩解。5年來間斷髮作頭暈、頭痛,一按壓就會痛,近半年來發作更為頻繁。
最近,這種疼痛癥狀更加嚴重了,降壓藥不管用。於是想來看診中醫。
刻診,見患者頭暈並伴有頭痛,痛有定處,腰膝酸軟,耳鳴,口乾,面唇紫暗,食慾不佳,睡眠也不好,大小便正常,舌質紅,舌邊有瘀點,苔薄,脈細澀。量血壓150/96 mm Hg。
了解到患者的具體情況后,我就寫了一張配伍,見:
三七、白芍、桑寄生、杜仲、丹參、天麻、蘿芙木、地龍、葛根、炒香附、甘草。7劑,水煎,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
服完葯后,患者反饋前述相應癥狀多有緩解,就是睡眠不好,五心煩熱,于上方中加夜交藤、酸棗仁,7劑。
三診,患者反饋諸症減輕,在上方的基礎上加減調理1個月余,癥狀均明顯改善,血壓在125~ 135/82 ~ 88 mm Hg,並趨於穩定。
好了,醫案說到這裡,我就給大家說完了,這其中是怎麼回事呢?
上文中的這位患者,平日身體素來虛弱,肝腎陰虛,血枯脈澀,發為眩暈。
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化風,患者就頭暈腦脹、目眩。
肝魂不藏,所以患者睡眠不安,多夢。
脈細澀、舌邊尖紅、舌邊有瘀點,這些無不是明白地提示我們,患者肝腎陰虛、肝血不足,氣虛血瘀的表現。
這個時候怎麼辦?治則養陰柔肝、化瘀息風的復方七芍降壓方加減治療。
方中三七活血化瘀通絡,白芍養陰柔肝息風,兩葯合用,共為君葯;桑寄生、杜仲補益肝腎,丹參活血祛瘀,天麻平肝息風,均為臣葯;蘿芙木平肝清熱,地龍息風通絡,葛根生津活血,炒香附理氣疏肝,共為佐葯;甘草為使,調和諸葯。
以上諸葯合用,使陰虛得補,陽亢得平,脈絡得通,髓海、清竅得以濡養,眩暈之證自愈。
二診患者大部分癥狀都已緩解,但仍睡眠不好、五心煩熱,所以加夜交藤、酸棗仁以養心安神。
整個醫案的精義,就是這些了。
我想和大家表達的是,臨床有大量冠心病患者,從中醫辨證的角度看,具備明確的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問題。他們眩暈、頭脹、頭痛、易怒。伸出舌頭,往往舌紅苔黃偏燥。晚上睡不好覺,白天口乾迷糊。
根本之道,在於滋補肝腎之陰,平肝潛陽。很多時候,把這一點做到了,血壓自然也就降下來了。
因此,這類滋陰平肝之法,也就成了中醫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辦法。上文醫案里這個配伍,還是建議大家在專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應用。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說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