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面、目」判斷身體預后情況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一十。(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黃帝內經·五藏生成篇》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我們先來看原文∶「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這段話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非常容易,「凡相五色之奇脈」,自古以來大多數的醫家都認為「奇脈」這兩個字是可以去掉的。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大多數都是從《黃帝內經》當中截取章節抄錄下來,然後再加上他自己的體會變成了《針灸甲乙經》。在《甲乙經》裡邊就沒有「之奇脈」三個字,只是「凡相五色」。(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在這個地方咱們就可以直接把「之奇脈」去掉。
接下來就是「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也就是說這個人面黃目青,臉是黃的,眼睛發青。面黃目赤,眼睛發紅,臉是黃的等等,還有目白、目黑,但前提都是面黃,這種情況叫做「皆不死也」。皆不是死的徵象,也就是預后沒有那麼嚴重,是可以治的。
我反覆強調過,《黃帝內經》裡邊所謂的死或者不死是在他那個時代寫的,現在這個時代可能有很多當時的死症,現在就沒有那麼嚴重,因為在當時沒有靜脈通路,也沒有直接升血壓,維持生命體征的這些藥物。如果是口中不進食可能就餓死了,但是現在不用,現在可以輸營養液,給他輸電解質,維持電解質平衡,維持身體的熱量平衡,也可以輸蛋白,各種各樣的營養都可以通過靜脈給入。可能在古代一些嚴重的病,尤其是瀕臨死亡的病,現在就能搶救過來。所以這裡大家一定要注意,他所謂的死或者不死,從現在看來就是指的病嚴重或者不嚴重,是致命還是不致命,預后好還是預后不好,講的是這個意思。
再往後看,「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目和面的顏色都輪了一圈,這種情況都是死症。《黃帝內經》原文指的是死症。從現在看來不一定是死症,是預后不好,或者病情比較嚴重的一種概念。這裡邊我們就會看到「皆不死也」,只要面色黃,眼睛無論是青赤白黑都不會死。為什麼呢?李中梓註解∶「黃者,中央土之色也,五行以土為本,胃氣猶在,故不死也」。土的顏色是黃色,臉發黃,說明土氣尚在,土氣尚在說明脾胃之氣尚在。脾胃之氣就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只要有脾胃之氣,預后就會良好。要是脾胃衰敗了,一定是病情加重或者有生命危險,所以古人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後面一個面青目赤等等,這五條皆死也。什麼意思呢?王冰註解∶「無黃色而皆死者,以無胃氣也。五臟以胃氣為本,故無黃色,皆曰死焉」。這個地方就是沒有黃色,面青目赤也好,面青目黑也好,面赤目青也好,都沒有黃色,說明胃氣衰敗了,胃氣衰敗了之後怎麼樣?身體的氣血生化之源就沒有了,後天之本也就衰敗了,這時候就是死症。所以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古代的一個基本的認知,不僅是在面色上這樣診斷,我們在摸脈的時候,特彆強調的就是「胃、神、根」。胃就是有胃氣,神就是脈摸上去有神,根指的是沉取有力,沉取不絕,這就是有根。脈只要是有胃神根就說明脈還是不錯的,預后還是可以的。即使得了病將來也能恢復的比較快。如果是沒有胃氣,又沒有神,又沒有根,這個脈就叫做真臟脈,這時候就容易預后不良或者是出現危重的情況。(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一十。(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