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滿腸肥之辯證
腦滿腸肥之辯證
曹 文
唐代李百葯《北齊書·琅邪王儼傳》中有句:「琅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其後就有了腦滿腸肥這個成語,也作肥腸滿腦,形容不勞而食的人吃得很飽,養得很胖。
這個成語用在文學作品中形象生動,但用人體科學來分析,就不是那麼回事兒。腦和腸都是人體的一部分,占一定百分比。腦增腸減,腸增腦減,才能保證其他器官正常,人體大致健康。古代沒有影響技術,拍不了腦CT,也作不了腦電圖。李百葯看到琅邪王高儼肥頭大耳,大腹便便,聯想到腸肥腦滿,是很自然的。他當然也不知道「輕為舉措」能引起大腦退化,以為只是身子重行動不便。我們應當正視現實,不能苛求古人。
現代人大腦容量是哺乳動物大腦平均容量的兩到三倍,大的腦容量必然要消耗大量養分,這樣其他器官所獲得的能量就會相應減少。另外一個能量消耗大戶是肝臟,肝臟很重要,以至在進化中不能縮小,所以只能在其他內臟上做文章,主要是壓減包括腸在內的消化系統。人的內臟體積只有其他哺乳動物內臟平均體積的一半,消化系統的退化作了重要貢獻。這是因為人類學會了通過發酵和加熱等外消化方式來減輕內髒的負擔,又能攝入足夠的營養,步入腦進腸退的良性循環。
最早的發酵食物出現在190萬年前,而用火則出現在50萬年前。因為發酵不需要火,甚至比用火更加簡單,幾乎所有地方的人類都獨立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發酵方法。研究者發現從190萬年前開始,一支原始人的下頜尺寸明顯縮小,臼齒也在變小,這說明他們減少了進食的時間。長期吃易消化的食物,胃腸自然也會退化。由此相到一代代老人哼哼教導孩子們細嚼慢咽,忌生冷,以至過分講究、過分乾淨,實際上抑制了孩子們消化能力的生成與適應能力的增強。一旦步入社會,必然處處不適應,事事落後於他人,被邊緣化。當然,不幹不淨吃了沒病,冷水就飯吃成肉蛋,也有其片面性。關鍵是怎麼把握好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裡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發酵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膽地嘗了嘗,覺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讓大家來嘗嘗呢,劉安就讓人把他沒喝完的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里,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劉安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蓋「離奇」之諧音。其後豆腐成為豆製品老大,遍及全國走向世界,還衍生出豆腐文化,形成以豆腐為主料的豆腐宴,劉安功莫大焉。相比之下,他在政治上失意失落,都是微不足道的了。
我國西晉時期,明確出現了發酵麵食的記載:土豪美食家何曾對發酵麵食有極高的要求,即「蒸餅上不坼十字不食」。顯然,這時的發酵麵食已經非常講究和成熟。《齊書》中出現了「面起餅」的相關記載,記的就是典型的發酵麵食。
宋代小麥在北方的持續推廣和普及,發酵麵食也逐漸興起。其時程大昌寫的《演繁露》記載了發麵的過程,即「起者,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除了文獻的詳實記載外,一些考古發現也印證了古人製作發酵麵食的細節。
在契丹族和女真族統治區域內,發酵麵食得到了持續發展,不僅是北方漢人最喜愛的主食之一,而且也成為少數民族的重要食物種類。敖漢旗羊山1號遼墓天井南壁繪製的烹飪圖中,契丹侍者的桌上放置有包子和饅頭。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畫墓墓室東壁庖廚圖中出現多層籠屜蒸包子的場景。說明發酵麵食製品在生產和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也說明發酵麵食可能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專門製作發酵麵食的小商販。俄羅斯的大列巴很可能是從我國捩巴去的。相對於我國,俄國是後起之飲食文明。在我國早已全部熟食土豆若干年以後,他們依然用生土豆做沙拉直接吃。
宋金以後,我國北方地區粟黍逐步被小麥完全取代,利用蘊含著多種微生物的酸麵團(又名老面、起子、撧子、面飛、酵子或酵頭)發酵製成的發酵食品,如饅頭、包子、發麵餅等,逐步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主食,也成為北方化食物的典型標識。還有一種酸飯,是先把小米泡水發酵再熬粥,酸甜可口有營養。
傳統發酵面製品中關鍵菌種釀酒酵母菌(S. cerevisiae)的工業化應用已非常成熟,具有方便、快捷、穩定的優點。但目前我國針對傳統發酵面製品中乳酸菌的開發與應用還處於探索階段。發酵食品中蘊含著豐富的微生物資源,不僅豐富了食物的種類,也隱藏著大量具有益生保健功能的菌種,增強了食品的色、香、味及保健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的飲食結構逐漸趨向社會化轉型,消費者在追求主食方便、快捷的同時,也要求主食保留傳統風味,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之一。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開發及保護我國傳統發酵食品中豐富的微生物資源,是現代食品科技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發酵需要把握季節、時間。製做饅頭、發麵餅、麵包、啤酒、酸奶、豆腐以及醋、醬、醬油時,都利用微生物分解,控制食物腐爛發酵的過程。在這種背景下,人成為食碎屑動物。外部消化使腦容量變大成為可能,更大的腦容量又使人類不斷研發更高的外部消化技能。由是聯想到我腦子發軸常常事倍功半,可能和不愛琢磨吃尤其是不吃肉有關。我曾經有一種偏見,整天琢磨吃不會有什麼出息。因為老家有句老話:吃動了鑽頭覓黑旯,做動了鑽在櫃黑旯,是批評不勞而獲者的。這是指什麼都不干只知道吃的極端情形。
民以食為天,愛吃是愛生活,希望吃好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事業並不矛盾。只要不坑蒙拐騙、巧取豪奪、胡吃海喝、暴殄天物、無所用心,琢磨吃有利於促進人上進。當然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推動飲食進化,豐富發酵和加熱等外消化方式,那就更加功莫大焉。
我國自古就是烹飪大國,名廚輩出,引領世界潮流。只是最近幾十年才被西餐和洋快餐搶了一些風頭。
伊尹: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聖」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不衰。易牙:也名狄牙,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於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于齊桓公。太和公: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水產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聞名天下。
膳祖:唐朝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梵正: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製「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劉娘子: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首位女御廚,稱為「尚食劉娘子」。宋五嫂: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讚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製。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讚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袁枚不僅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還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美食家,所著《隨園食單》一書,是我國清代一部系統論述烹飪技術、南北菜點茶酒的食物本草類重要文獻。
左雲自古多美食,且許多典籍未收錄。郭宏旺著《左雲味道》有了一個初步集成,為進一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蹚出了路子。他在文學創作方面也多有建樹,可見物質食糧與精神食糧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許多烹飪方法都既考慮到口感,又考慮到易消化吸收並盡可能去除有害物質、保留營養素。質地脆嫩、草酸和單寧含量較低的蔬菜,如⽣菜、苦苣、黃⽠、番茄、紫⽢藍等⽐較適合⽣吃,營養流失少。當然⽣吃要選擇來源可靠的蔬菜,⾷⽤前清洗⼲凈。
人類學會用火烤制食物,可利於消化吸收。但接觸明⽕極易烤焦炭化,既影響口感又流失營養。現代醫學證明,傳統明火烤制的⾷品表⾯會沾染⼤量包含致癌物的煙⽓顆粒。燒烤煙⽓本⾝產⽣⼤量PM2.5,再加上煙⽓上附著苯並芘等致癌物,對肺部健康⼗分不利。所以連野地燒山藥都是先冒過去大煙再放山藥,然後用土蒙上,用熱灰煨熟。
現在有了烤箱,溫度可以控制在200攝⽒度以下,避免產生雜環胺和多環芳烴類致癌物。再把⾷材包上錫紙,局部溫度保持在100攝⽒度左右,能使⾷物受熱均勻,營養素保留較好,產⽣有害物質也較少。烤制幾乎適⽤于所有⾷材,根莖類蔬菜及⾁類烤出來更
美味。魚蝦蟹以鮮為上,有人推而廣之認為動物肉都是現殺現吃的好。其實各種肉都有個微生物分解的熟化過程。以大雪小雪宰豬卧羊的時節為例,豬屠宰后在攝氏十幾度的室內放置半天再烹制更好吃。牛羊則放置一天再烹制更好吃。魚蝦蟹的熟化過程極短,人們往往忽略不計,有時乾脆活著下鍋。蟹剛死了蒸熟仍然很好吃,但人們見到死蟹不知死了多長時間,為保險起見,就直接扔掉了。
富含⽔分的⾷物,如粥、⾯條、⽜奶、蔬菜等,⽐較適合⽤微波爐加熱。微波加熱效率⾼,烹調時間相應縮短,因此維⽣素C、類黃酮和葉綠素的損失較⼩,⽽且⼏乎沒有溶⽔損失的問題,也不會在菜餚當中增加過多的油脂。⽹上⼀直有「微波爐致癌」的謠⾔,但沒有任何研究證實。微波爐烹調的主要缺點是⾹⽓略顯不⾜,也沒有外焦⾥嫩的效果。當然,油脂多⽽⽔分少的⾷物(如乳酪、堅果、五花⾁等)、有膜(如雞蛋黃)或有外殼的⾷物(如蛋類等)、⼲燥⾷物、需要表⾯脆爽的⾷物、嬰⼉奶粉、嬰⼉輔⾷等不宜微波加熱。
煮是繼烤之後的第二大項烹飪法。從考古來看,距今約8000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用不同的炊具來煮粥和做飯了。用一種叫做鬲[lì]的炊具來煮粥,用一種叫做甑[zèng]的炊具來蒸飯。
喝粥最早是窮困缺糧的原因。後來一些生活比較富裕的人也發現粥類比較好消化,所以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流行給年紀大的人提供粥。老人年紀大了牙齒鬆動,粥類相對比較好進食而且好消化,是不錯的養生產品。《戰國策》中大家都很熟悉的「觸龍說[shuì]趙太后」的故事,當時趙太后正在氣頭上,觸龍為了緩和氣氛,就以兩人都是老年人這個話題入手,其中就說到了吃飯問題,趙太后說自己現在只能吃粥了,趙太后肯定不是缺錢沒飯吃,她說的就是古代老人吃粥的養生考慮。
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里講到喝粥的好處,說有人說:「平旦粥后就枕,粥在腹中,暖而易睡,天下第一樂也。」接著又引用詞人李端叔的詞句:「粥后復就枕,夢中還在家。」這就把食物和思鄉聯繫在一起了。這說明胃是有記憶力的,讓胃舒服了,可以想起好多事兒。
我從小喝粥,現在依然天天離不了粥。因為糖高,醫生勸我戒酒戒粥。我覺得他們防治糖尿病的思路不夠寬,酒戒個三五天可以,粥我是一天也戒不了。由是我想到了廣東的煲湯,年年失火燒死人,人們依然樂此不疲。很有點像北方某人頭年放炮炸了左眼,二年放炮炸了右眼,第三年還要摸出去放炮。煲湯由於加熱時間過長,營養基本破壞光了,也就是喝那個味。但這也正是廣東人既飽了口腹之慾,又不長胖沒三高,心情愉快情緒好,腸不肥而腦子活,做生意特別在行的原因。
還有從國外引進的木糖醇,既有甜味又不含糖,能防齲齒,能使糖尿病人既飽口腹之慾又不升糖,高高興興減少病痛。我覺得防治三高應當開闊思路,借鑒人類進化的經驗,使消化系統進一步退化萎縮,特別是抑制其吸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讓人既飽口腹之慾,又無三高之憂。
人腦的進化快于消化系統的退化,是導致三高的重要原因。我們的消化系統是在幾千年食物短缺的背景下慢慢退化的,但建國七十多年就徹底解決了食物短缺問題,全國人民都能吃飽飯。消化系統還沒反應過來,保持原有的消化吸收功能,必然使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吸收過量,營養失衡,出現三高人群快速增長。單純管住嘴,強抑口腹之慾,也是令人難以長時間接受的。難免有人貓兒端盤子,忍受不住肉丸子。比較理想的是研製抑制消化系統吸收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能力,甚至可以用基因療法。目的是達到放開吃不長胖無三高。
⽔煮烹調既可做飯又可做菜,包括煮、煲、焯燙等,靠⽔來給⾷物傳熱。⽔煮的溫度是100℃,雖然不會產⽣有害物質,但⽔煮過程中會有⼤量可溶性物質溶⼊⽔中,如維⽣素C、維⽣素B2和葉酸等。如果不連湯喝掉,這些營養素的損失較⼤。
⽔煮法適合所有⾷物。質地較嫩的⾷材,⽐如葉菜可以⽤短時焯燙,質地較⽼的⾷材,⽐如薯類、⾁類等可以長時間燉煮。燉煮時可以減少⽔量,連湯⼀起利⽤。焯燙綠葉蔬菜時必須在⽔滾沸的狀態下⼊鍋,開⼤⽕,再次沸騰后⽴刻撈出。菜量⼤時宜分批焯燙,盡量縮短加熱時間,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水煮是⼀種相對健康的烹飪⽅法,但如果煮的時間過長,也會使蔬菜中的⼀些微量營養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吃⽕鍋時可要注意了,蔬菜(特別是綠葉蔬菜)放⼊湯鍋中時間不宜太久,儘快吃完。有些名為水煮實則油煮,如水煮魚,也容易使人攝入脂肪過量。加之油反覆回收利用,也會產生有害物質。
⽔煎法常⽤來製作⽔煎包、鍋貼等⾷品。其基本原理是,放少量油把原料烤熱,然後放⼊⽔蓋上鍋蓋,利⽤蒸汽把原料蒸熟,⽔分蒸發后,少許油留在鍋底,把原料的底部煎脆,達到下脆上軟,外⾹⾥嫰的效果。這種方法⾮常適合烹調表⾯已有少量油脂的速凍半成品,如雞⾁餅、魚條、雞⽶花等,與油煎法相⽐,成品營養損失少且脂肪含量低。⽽油炸⾷品不僅含油量⾼、熱量⾼,嚴重破壞維⽣素和抗氧化物質,⽽且油溫較⾼難免產⽣致癌物。
⾼壓鍋適合⾁⾖雜糧。與常壓烹調相⽐,⽤⾼壓鍋烹調不僅簡便快捷,⽽且因為鍋體密閉,排⽓或加壓之後不再與外界空⽓接觸,有利於保存⾷材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脂肪氧化程度較低。對於常壓烹調需要較長時間燉煮的⾷材,如⽜⾁、雜糧和⾖類,維⽣素損失相當或略少。由於家⽤壓⼒鍋烹調溫度並不超過120℃,不產⽣任何致癌物質,因此⾮常健康、便捷。
使⽤⾼壓鍋時,安全問題⼗分重要。在使⽤前要仔細檢查鍋蓋的閥座⽓孔是否暢通,安全塞是否完好;鍋內⾷物不能超過容量的2/3;當加溫⾄限壓閥發出較⼤的嘶嘶響聲時,要⽴即降溫。
煮是直接入水加熱,蒸是架起來了利用水蒸氣加熱。蒸菜⼏乎是保留營養最全⾯的烹調⽅法。蒸菜既沒有煮菜、焯菜時營養素溶⼊湯中的損失,也沒有煎炸時的過⾼溫度,加熱溫度不超過100℃,熱分解損失較⼩,氧化損失也少,沒有油煙,⽽且不會引⼊過多油脂。
⽤蒸菜法做冷盤,可以先把材料蒸熟,然後澆上汁,⽐如青菜、圓⽩菜等可以蒸好之後澆上熗蔥花豉油汁。做熱菜,則有連湯蒸、隔⽔蒸、⽓鍋蒸等不同加熱⽅式,還有醬豉蒸、加粉蒸、糯⽶蒸、填料蒸等配料調味⽅法。
葷菜、素菜都可以⽤來蒸。蒸綠葉菜要控制時間才能保持翠綠的顏⾊。應該把菜攤放在瓷盤、漏籃或草編蒸籠上,盡量鋪平⼀些以便蒸汽接觸,放進上汽的蒸鍋中,按菜量多少,⽕⼒⼤⼩,調整蒸的時間,⼀般2~5分鐘即可。
炒菜是以油脂傳熱為主、鍋體直接傳熱為輔的加熱⽅法。它的烹調速度較快,溶⽔損失較少,⾷材中⽔溶性維⽣素的損失通常少於燉煮⽅法,但多放油會⼤幅增加菜品的脂肪含量,同時造成類胡蘿⼘素的損失。直接炒最好⽤質地脆嫩容易熟的⾷材。如果⾷材質地⽼硬,可以先將其切成薄⽚或⼩塊,或預先焯燙⼀下。
控制油溫也很重要,等油快要冒煙還沒有冒煙的時候放菜最好。把蔥花先放進去,當其還沒有變⾊,周圍冒出較多的⼩⽓泡時,說明油溫合適。
在適當使⽤烹飪⽤油的情況下,快炒是相對健康的烹飪⽅式,並且有利於某些營養物質的吸收。但是,為了追求⼝感,⽤⼤量的油來煸炒,使每⽚菜葉上都油光熠熠,這樣,蔬菜中原本的維⽣素和抗氧化物質⼤打折扣不說,卡路⾥倒是翻了⼏倍。
煎炸食品用油量大,做得好則香脆可口。但油遇高溫產生有害物質,加之煎炸油往往會反覆使⽤,其中會產⽣包括反式脂肪酸和多種氧化聚合產物在內的有害物質,極其不利健康。油煙中含有致癌物,吸⼊肺中還會增加肺癌風險。
干食材要先泡發,泡發後由小變大的食物有:腐竹、銀耳、黃花菜、干百合、西米、木耳、雪耳、香菇、海帶、蝦米、海蜇、海參、紫菜等。不同食材泡發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鮮黃花菜有毒,得先用60℃以上的開水燙焯,再用清水浸泡2小時左右,達到去除秋水仙鹼的作用。將新鮮的黃花菜加工處理為干黃花菜,也可以起到化解毒素的作用。泡發乾黃花菜應先去掉梗和雜質,放入冷水中浸泡30分鐘,擠干水分。新鮮的銀耳、黑木耳、石耳含有一種叫卟啉的光感物質,人食用后經太陽照XX可引起皮膚瘙癢、水腫,嚴重的可致皮膚壞死。晾乾泡發時,可先放入涼水中浸泡1小時,然後去根,去雜質,洗凈。
鮮百合好吃放不久,晾乾了隨時可以吃。干百合宜用開水燙髮:首先洗凈放入容器中,加入適量的開水,加蓋浸泡半個小時左右,取出后洗凈雜質即可烹飪。與之相反,腐竹用溫水浸泡才能軟硬一致,若用熱水泡發,容易造成軟XX勻,甚至外爛里硬。
泡發海產品得先蒸煮。泡發海帶宜先放入蒸籠蒸半個小時,取出后先用鹼面搓一遍,然後用清水泡一天,這樣處理的海帶又脆又嫩,且無腥味。泡發西米宜先放入沸水中煮約15分鐘,待西米有80%~90%由白色變為透明,中間僅有很小的白點時,將西米和水一起倒入冷水中冷卻,吃時一氽即可。 泡發蝦米宜先用溫水洗凈,再用沸水浸泡3~4小時,待蝦米回軟時,即可食用。也可用涼水,加水上屜蒸軟。
泡發海蜇絲宜先用滾燙的開水中沖一下,撈出后隨即投入涼開水中浸泡,這樣泡發出來的海蜇絲不會收縮,且味美爽口。
泡發海參麻煩點,要經過「泡—煮—泡」的過程。先準備足量的純凈水或者礦泉水,乾淨無油的器皿。把海參置於冷純凈水中(放冰箱保鮮層),浸泡36~48小時左右(每隔12小時換水一次)。把泡XX海參從腹部縱向完全剖開,去掉前端的XX牙狀物,去掉或者剪斷內筋,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添純凈水上無油鍋加蓋大火煮沸,再調至中小火煮40~60分鐘。換新的涼純凈水(放冰箱保鮮層),泡36~48小時左右, (每隔12小時換水一次)。撈出,即可直接食用。把多餘的海參瀝干水后單獨冷凍(冰箱冷凍室),以後可以隨吃隨取。
還有些看似時髦卻不盡科學合理的食品加工方法。比如榨汁的時候,維⽣素C和類黃酮這類抗氧化成分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且⽔果對⼈體腸道有益的那部分不溶性的膳⾷纖維全被當渣滓扔了,糖分卻完完整整留了下來。長此以往,想不長胖都難。因些除嬰兒外不宜多喝。
腌制⾷品有亞硝酸鹽的風險。腌制⾷品確實有獨特風味,但有潛在危險,不宜長期大量食用。亞硝酸鹽類⾷物中毒⼜稱腸原性青紫病、紫紺症、烏嘴病,是指由於⾷⽤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含量較⾼的腌制⾁製品、泡菜及變質的蔬菜可引起中毒,亞硝酸鹽能使⾎液中正常攜氧的低鐵⾎紅蛋⽩氧化成⾼鐵⾎紅蛋⽩,因⽽失去攜氧能⼒⽽引起組織缺氧。亞硝酸鹽是劇毒物質,成⼈攝⼊0.2~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亞硝酸鹽同時還是⼀種致癌物質,據研究,⾷道癌與患者攝⼊的亞硝酸鹽量呈正相關性,亞硝酸鹽產⽣的致癌物還能夠透過胎盤進⼊胎⼉體內,對胎⼉有致畸作⽤。
蘇東坡是千古吃貨,有許多獨創的菜品,如東坡肘子。他弟弟蘇轍經常做夢都在吃——有一年過春節,他夢見朋友來家裡吃飯,還寫了一首詩:「先生惠然肯見客,旋買雞豚旋烹炙。人間飲食未須嫌,歸去蓬壺卻無吃。」從這夢中飯局,還悟出哲理來了,頗有點及時行樂的味道。蘇轍把這夢跟哥哥一說,蘇東坡立刻給記了下來,還送給兒子蘇過看。他誇和尚詩寫得好,也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他還解釋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詩文沒有「酸餡氣」。
有以食喻字的,也有以食喻人的。元好問詩云:「牙牙嬌語總堪誇,學念新詩似小茶。」註解:唐朝人以茶為小女美稱。清朝人俞樾考證了出處。唐人把地位尊貴的女性尊稱為「宅家子」,叫得順了,諧音就成了「茶家子」,再後來變成「阿茶子」,最後乾脆就把女孩兒叫「阿茶」了,小女孩兒自然就是「小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