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送你兩味中藥,一味攻、一味補,攻補兼施,從源頭治起
有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身上不知何時起長了肉疙瘩,
這種肉疙瘩,大小不等,小的如棗大,大的可隆起皮面,大都長在皮膚下面,看得見,也摸得著,摸上去軟XX,不紅、不腫、不熱、不痛,可見於體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為多見。到醫院一檢查,醫生會告訴你,不用擔心,只是脂肪瘤罷了。
須知,脂肪瘤大都是良性的,癌變的可能性極低。所以,大家即便在自己身上發現了脂肪瘤也無須太過緊張。
可有些人啊,即便知道了脂肪瘤是良性的,卻還是一味地追求手術,一來是追求美觀,二來呢也是圖省事。
其實,這種觀念對於脂肪瘤來說不但收益小,而且風險還大,往往都是白白花錢。
原因很簡單,因為手術切除的只是肉眼可見的脂肪瘤,而其病根並沒有隨脂肪瘤一起切除。非但不能去根,脂肪瘤可能還會由於手術的刺激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多個。更有甚者,還會造成脂肪粒的位移複發,簡單講,就是體表的脂肪瘤在術後轉移到內臟器官上複發,不但危害大,而且治療更加困難,從而變相加重了病情的進展和治療的負擔,甚至還可能出現影響臟器功能的現象。
所以,一般來說,普通的脂肪瘤並不推薦直接採用手術切除。
既然手術不是上上之選,那就吃點中藥唄!
有些有中醫基礎的朋友首先想到的就是軟堅散結以消除脂肪瘤。於是乎,一堆軟堅散結的藥材一擁而上,可服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效果卻未盡如人意。
這個時候,可能又有人要跑出來吐槽現如今的中藥質量大不如前了,更有甚者還要感嘆,中醫亡于中藥啊!
其實並非中藥質量不佳,而是脂肪瘤和其他瘤體並不能相提並論。
首先,我們要講的是,脂肪瘤是西醫的說法,在中醫的認知範疇中,脂肪瘤證屬「痰核」。
眾所周知,脾喜燥惡潤,主健運。脾虛則健運失司,體內濕氣就化解不掉,濕氣久積而成痰,痰濁久積則成「痰核」。
這麼一來,思路就很清晰了,痰核之所成,歸根結底,主要還是脾虛所致。
而那些軟堅散結的藥材,終究還只是治標,脾虛的體質沒有改善,療效又怎會好呢?
如果你還是難以理解,再和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
你去看,潮濕的木頭上容易長蘑菇,即便是你今天把蘑菇采完了,沒過多久,蘑菇又會重新長出來。脂肪瘤反覆複發,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既然知道了疾病的來路,治療方案也就是呼之欲出了:散結以治標,健脾以治本。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張既能散結、又可健脾的小方子——健脾消痰丸,出自近代醫學泰斗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
別看方子才兩味藥材,須知,葯不在多,對症則靈。
先來說一說雞內金,
雞內金是雞體內砂囊的內壁,
眾所周知,雞沒有牙齒,因此雞在啄食的時候,會順帶地啄入一些小石子,以助消化,可見,雞內金有極強的消食功能。平日里,要是一不小心吃多了,不消化,胃里有食積,就可以用雞內金來化解一下;
除了健胃消食之功,雞內金還具有化堅消石之效,多用於泌尿系結石、膽結石等;
《中國藥典》2020版
簡單講,雞內金味甘性平,既善磨谷消積,以治食積諸症,又能軟堅散癥,通淋消石,為消各種積聚之良藥。
《滇南本草》:u0026#34;寬中健脾,消食磨胃。u0026#34;
《本草再新》:u0026#34;化痰,理氣,利濕。u0026#34;
《醫學衷中參西錄》:u0026#34;治痃癬癥瘕,通經閉。u0026#34;
雞內金
講完了雞內金,再來聊一聊白朮,
白朮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尤善健脾燥濕,為健脾要葯,適用於脾虛諸症。
我們知道,脾位於人體之中焦,處於交通樞紐的位置,中焦不同,五臟六腑不得水谷精微滋養,濕濁滋生,加上久郁生熱,煉而為痰,因此,前人素來便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
《醫學啟源》:u0026#34;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熱,四肢困倦,目不欲開,怠惰嗜卧,不思飲食,止渴,安胎。u0026#34;
白朮
此外,白朮又可助脾升清,雞內金可助胃降逆,兩味藥材一升一降之間,把脾胃轉運起來了,痰濁何來?
脾升胃降
文章的最後,作一簡單總結,
全方僅雞內金、白朮兩味藥材。一味攻積消痰,一味健脾益氣;一味攻,一味補;攻補兼施,白朮有了雞內金,不必擔心補過了,脾氣壅滯;雞內金有了白朮,又能解決久服傷正的弊端。
此外,健脾化痰丸,不僅適用於脂肪瘤,也非常適合脾虛易生痰的人群。用張錫純先生自己的話說,「此方不但治痰甚效,凡廉于飲食者,服之莫不飲食增多。且久服之,並可消融腹中一切積聚。
然方無常方,量無常量。
若是脾虛甚者,可加用人蔘健脾益氣,
人蔘的主要成分是人蔘皂苷及多糖,其中單糖人蔘皂苷rh2占萬分之一,小分子易吸收。很多人常常會有「人蔘大熱,服用之後容易上火」的認知誤區,你去翻一下《中國藥典》,裡面清清楚楚地寫著,人蔘性微溫。所以適量服用,並不用擔心容易上火。
人蔘
半夏
陳皮
白芥子
此外,須知,葯非神葯,醫非神醫。藥物再好,也只能起到改善的作用。若是不及時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再好的藥材也只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