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奇恆之腑和六腑的區別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一十四。(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黃帝內經·五藏別論篇》
(接前文)我們再看膽,膽本來是屬於六腑,但是膽又藏精汁,跟其它六腑也不太一樣,所以屬於奇恆之腑。還有一個是女子胞,女子胞為什麼不一樣,張介賓說∶「女子之胞,XX是也,亦以出納精氣而成胎孕者為奇。故此六者,均稱為奇恆之腑」。也就是說女子胞是XX氣,而且胎兒在這裡邊孕育,所以它也是精氣所藏的腑,因此也叫做奇恆之腑。奇恆之腑都是藏精氣的,跟其它的腑不一樣,我們一會兒會講到。馬蒔在《素問注證發微·卷二》裡邊註解∶「其臟為奇,無所與偶,而至有恆不變,故名奇恆之腑」。馬蒔從字面上來進行了解釋為什麼叫奇恆之腑。我們如果從《黃帝內經》的原意上來理解就以張介賓的理解為主,「凡此六者,原非六腑之屬,以其藏蓄XX,故曰天地之所生,皆稱為腑」。這個意思比較好理解整段話的含義。
還有一個就是膽,張介賓說∶「膽居六腑之一,獨其藏而不瀉,與其它腑之傳化者為異」。膽藏蓄精汁,古代不叫膽汁叫精汁,膽汁有幫助身體消化的作用。學解剖學就知道,膽囊是把膽汁儲存完了之後,還要往下排到十二指腸,是這樣一個過程。古代沒有這麼詳細的解剖學,認為膽裡邊所儲存的汁是非常重要的,認為這裡邊是藏蓄XX的,所以跟其它的六腑不同。
我們再看看其他的幾個腑是怎麼樣的。《黃帝內經》裡面講的說∶「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都是傳化物的,吃進去的水和谷經過胃、大腸、小腸,再泌別清濁分到膀胱裡面去,然後再排出來,這裡邊它本身是空的,而且它把食物都運化完了之後又排空了。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都不儲存食物,只是一個通道而已,所以叫做「瀉而不藏」。「其氣象天」,「天」是什麼?天是健運不息的,天就是天天運轉,所以它是象陽的。藏是陰的。大腸、小腸、胃、膀胱是的傳化物的,它們是不藏的,是動的,所以屬於陽,屬於天,屬於「瀉而不藏」。剛才我們講的奇恆之腑就跟這五腑不同,奇恆之腑是往裡收藏,這五腑是往外排的,這裡邊還有一個膽,其實也是往外排,在這裡我們就不進行深究了。
總而言之,從一個收藏,一個往外運轉這個角度來理解就是奇恆之腑是收藏精氣的,其它五腑是傳化,就是專門當管道來進行運轉。所以張介賓註解∶「若此五腑,包藏諸物而屬陽,故曰天氣所生;傳化濁氣而不留,故曰瀉而不藏;因其轉輸運動,故曰象天之氣」,整體的是轉化、疏通、轉運的一個通道,像天一樣是健運不息的。馬蒔在《注證發微》裡邊註解∶「此五者屬陽,乃天氣之所生也。蓋天主變化,五者瀉而不能藏,此所以象天也」,他是從陽氣的角度來進行論述的,「天為陽,腑亦為陽,故雲天氣之所生,腑主變化疏泄,故其氣象天」,這些都是古人取法天地用來說明人體生理、病理的說法。大家之前學過陰陽,把這塊弄明白了之後就全懂了。
還有一個需要跟大家點明的,腦、髓、骨、脈叫做奇恆之腑,王冰是怎麼註解的∶「腦髓骨脈雖名為腑,不正與神藏為表裡」。神藏是什麼?就是五臟,五臟相表裡,與心相表裡是小腸,與脾相表裡是胃,與肺相表裡是大腸,與腎相表裡是膀胱,與肝相表裡是膽,都沒有腦髓骨脈什麼事。所以這幾樣雖然說叫腑,但是不與五臟相表裡。(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接下來就是「膽與肝合而不同六腑之傳瀉。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出形容,形容之出謂化極而生。然出納之用,有殊于六腑,故言藏而不瀉」。他說膽和肝是相合的,相表裡的,但是膽又不同於其他六腑的傳瀉,所以叫做奇恆之腑。這都是王冰註解的。
下面叫做「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出形容」,這個說的非常有趣,納指的是納XX氣,是XX納XX氣,之後還能孕育出胎兒再把他生出來,這就是出的,出的就是化出形容,形就是形體,容就是容貌。從現代角度來講,從一個XX卵逐漸的在XX裡養,養上十個月之後就變成一個胎兒,再把他生出來變成嬰兒,也就是能化出人的形體,這也太厲害了。所以XX也是藏精氣。想想在XX裡面居然能藏一個小人,而且能把他變化出來,非常神奇。所以XX也屬於奇恆之腑,而且是恆定守常的。這些地方大家都要細細的去體會。
我們再往後看,「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傳化之腑」什麼意思呢?王冰註解∶「言水谷飲入,糟粕變化而泄出,不能久久留注于中,但當化以疏泄令去而已,傳泄諸化,故曰傳化之腑也」。這就是王冰的註解,其實就是講的水谷從這裡進去之後把精氣吸收了,歸屬於五臟,把糟粕通過膀胱、魄門排出來,這些內容物不能久久留在身體裡邊,只是當做一個傳送,不僅是傳送,同時還要化,化就是消化,把裡邊精氣收進來,把糟粕傳出去,這就叫傳化,所以叫做「傳化之腑」。也就是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就屬於「傳化之腑」。
最後一句話叫做「魄門亦為五臟使」,魄門我們剛才講了就是指的是肛門。魄就是魂魄的魄,與糟粕的粕是相通的。這段話的意思就跟大家解釋了什麼叫奇恆之腑,其它六腑當中除了膽以外的其它五腑的功能是什麼就講的非常清楚。奇恆之腑就是收藏精氣的。其它五腑是幹什麼的,叫做傳化之腑。就像傳送帶一樣把吃進去、喝進來的飲食物經過一番消化吸收把糟粕排出來,把精氣再傳導到五臟當中,讓五臟再儲存好,就是這樣一個作用。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一十四。(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