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肌肉出現萎縮是什麼情況?患者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骨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同時,骨折也屬於一種骨科疾病,一般來說,這種癥狀往往會多發於老人和兒童身上。
在臨床上,骨折一般是指骨頭或骨頭結構,部分或完全斷裂的一種癥狀,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出現的骨折現象,都只發生在一個部位,很少會出現多發性骨折的情況。
雖然骨折並非什麼大問題,只要及時得到恰當的處理,就能夠使骨頭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但部分骨折患者也依然會存在骨折後遺症的現象。比如,很多患者在骨折后,會出現肌肉痙攣或是關節活動障礙,以及肌肉萎縮等多種癥狀。
那麼,骨折后,肌肉出現萎縮究竟是什麼情況呢?患者又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一、骨折後為何會出現肌肉萎縮?
在臨床上,肌肉萎縮一般被分為廢棄性肌肉萎縮和損傷性肌肉萎縮兩類,而大部分患者之所以容易在骨折后出現肌肉萎縮的癥狀,多半與其骨折后長時間卧床不動或是沒有做好術后的恢復訓練有關。
一般來說,一個人若是長時間躺著不動,那麼人體內的局部血液循環就容易受到阻礙,當血液循環受阻后,人體受損的肌肉就容易出現痙攣的情況。而對於骨折患者來說,若是在骨折后,沒有及時做好相關的恢復訓練,久而久之,骨骼受損部位的肌肉也可能會出現萎縮,而這種情況的肌肉萎縮,就屬於廢棄性肌肉萎縮,它主要是由於肌肉長期得不到活動,從而失去了肌肉本該有的作用而引起的萎縮癥狀。
而損傷性肌肉萎縮,其實就是人體在骨折時,可能會導致肌肉組織結構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尤其是對於一些神經系統受到嚴重損傷的患者來說,當神經信息傳遞受到阻礙時,患者的運動功能可能就會相應減弱,而這種情況下,要想讓肌肉恢復到原來的結構和功能,就會顯得比較棘手,而肌肉若是無法得到及時有效地調理,那麼也就容易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
二、患者該如何應對骨折后肌肉萎縮的癥狀?
對於骨折患者來說,一般在骨折后的第二天就能夠主動或被動地做一些訓練。所以,骨折患者若是想要預防骨折后的肌肉萎縮,那麼就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一些可控範圍內的訓練活動。
尤其是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來說,在骨折后,一定要盡可能地做一些有利於促進肢體血液循環的關節活動,這樣既能夠增加骨折端的軸向壓力,從而幫助消除骨折部位的腫脹,同時,這些恢復訓練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加快骨折端的愈合速度,防治骨折處的肌肉痙攣和肌肉萎縮。
【本圖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葉小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