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個澡孩子差點失明!家人鬧到反目,醫生卻說:預防很簡單
今天的話題開始前,想先考考大家~
看這張圖,你覺得隱藏的危險是什麼?
沒想到吧?讓娃玩得最開心的洗澡玩具,恰恰是一顆藏得很深的「地雷」!
今天,咱們就一起【走近科學】,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洗澡玩具的危險早就被一個媽媽曝光過。她家孩子因為不小心把小黃鴨里的水擠到眼睛里,患上了非常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差點失明。醫生還告訴她,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感染會蔓延到大腦,危及生命。
看到這,編輯部的家長們也坐不住了,回家就趕緊拆開娃的洗澡玩具檢查,結果……
外面看起來乾乾淨淨的玩具,裡面居然有這麼多污垢、髒水,甚至有發霉的跡象!
原來,為了能漂在水面上,很多玩具的底部都有小孔。當它們泡在水裡時,洗澡水就會和汗液、皮脂屑、沐浴露一起順著小孔流進去。更何況,很多娃會在洗澡時尿尿,尿液也就跟著混了進去。
而玩具內部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潮濕、陰暗的環境特別適合細菌和黴菌生長。時間一長,就成了病菌培養池。
2018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僅僅用了 11 周,洗澡玩具中的細菌數量就能達到 9.5 × 10^6 個/cm²,80% 的洗澡玩具含有至少一種潛在有害微生物,能引起眼睛、耳朵、胃腸道和尿路感染。
玩具內的菌落染色后
雖然泡在水裡時,玩具中黴菌和細菌的劑量不足以致病。但如果擠壓玩具,裡面的水濺到孩子的眼睛、耳朵、嘴巴里,可能就會導致感染。
嘿嘿,我們先賣個關子~心急的媽媽可以直接下滑看答案,好奇的媽媽跟我們一起做實驗吧!
目前,美國聖路易斯兒童醫院等機構推薦的主要是 3 種方式:
1、白醋:1/2 杯的白醋,混合 3.8 升水。將玩具浸泡 30 分鐘以上,取出玩具並擠出醋水,晾乾。
實驗結果:玩具里的黑斑幾乎沒有變少,無效。
2、漂白劑:3/4 杯的漂白劑,混合 3.8 升水。將玩具浸泡 10 分鐘,取出玩具並擠出漂白水,裡外都要徹底沖洗,晾乾。
實驗結果:黑斑少了一些,但沒有完全去掉。
3、煮沸:用開水煮 5 分鐘,取出玩具並晾乾。
剪開小黃鴨,我們發現即使 3 種方法都試了一遍,玩具里依然留著一些霉斑和髒水。
也就是說,這 3 種方法都不能洗掉玩具里的髒東西!
我們還不死心,又跑去問了當過兒科醫生的菁媛: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先說結論:洗澡玩具里的水是清不乾淨的。家裡所有方法都試過了,醋、漂白水、煮、消毒機(臭氧)、洗碗機,都不行。
首先,玩具裡面的水不能徹底擠乾淨。而且水煮和洗碗機的蒸汽也會從那個小孔進去,在玩具里形成新的水珠。
定期更換洗澡玩具也不太現實。因為幾個月就換,買原來那種不划算,不買原來的娃不高興。
我們的建議是一開始就不要買有孔的。
軟塑料玩具和有孔玩具最容易滋生黴菌。美國兒科學會(AAP)的建議是盡可能避免使用洗澡玩具,但很多寶寶洗澡時還是需要玩具進行安撫,那咱們買的時候首選完全密封的,有孔但可拆洗的也行。
菁媛分享的選購心得
可拆卸的玩具,拿到手之後記得先拆開試試,看稜角、邊縫多不多,是不是邊邊角角、每個零件都好清洗。
如果買不到符合這些要求的洗澡玩具,或者捨不得扔家裡的玩具,也可以用熱熔膠封住玩具身上的孔,這樣水就不容易進去了,相對安全些。但要經常檢查玩具內部有沒有發黑,勤換著點。
像這種發黑的,就別用了
或者像咱們編輯部媽媽這樣,拔去針頭的針管和洗乾淨的美妝蛋搖身一變,就是哄娃洗澡的「神器」。
大家也可以發揮當媽的聰明才智,搜羅搜羅身邊能當玩具的小物件(注意要密封/可拆洗,不銳利),又省錢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