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楓橋中醫外科」(二):學術思想
盛平衛,楊堅,等整理
1.分期辨治瘡瘍病
自科室開創以來,前輩們對外科瘡瘍病的辨證,除望聞問切四診外,還結合部位辨證,辨瘡瘍陰陽、腫痛癢膿麻木、形色、經絡及善惡順逆等,再制定施治方法,選方用藥。內治法除觀察患者整體外,對瘡瘍病發展過程的初起、成膿、潰後期尤為關注,由此確定運用消、托、補三個治療原則。
早期以清熱解毒消腫為主,多選用薄荷、牛蒡子、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黃芩、板藍根等,外用清熱消腫箍圍葯。成膿期根據患者體質及腫瘍情況辨證選用透托或補托法以清熱排膿或益氣排膿,體實者選用皂角刺、連翹、金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體虛或老年羸弱者用黃芪、皂角刺、天花粉,外治手法為切開排膿,根據瘡面腐肉情況,選用祛腐排膿葯。潰後期體質壯實者清熱祛腐生肌,體虛者補氣解毒除餘毒,用党參、黃芪、茯苓、白朮、當歸、地黃等補益氣血,外用煨膿長肉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抗生素的使用,腫瘍病成膿者減少,而結塊難消者增多,治療瘡瘍病的方法也需要相應進行改變,應綜合運用消、托、補三法,以內消法治療瘡瘍疾病。《劉涓子鬼遺方》載:「貼癰毒令內消,金黃散。白芷、白及、白蘞、金州柏各一兩,生,曬乾,右四味為細末,逐漸用新汲水調貼。」
中醫外科名家艾儒棣教授于2018年在重慶市舉辦的「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學術年會」上也曾說:「內消法,即托消法,是將消法、托法合而用之,使已經化膿的腫瘍,懼開刀之苦的患者,或化膿后膿積瘀血不去、潰瘍不愈,或頑固結節、腫塊者,運用托消法使膿腫自潰膿出,或膿去瘀血消散,潰瘍愈合,從而達到內消的目的。此法適用於初期、中期已將化膿或未化膿性腫塊或結節。托消是對消法、托法的補充。」因此,前輩們喜用溫經散結、活血通絡法進行治療,對腫塊色暗者加桂枝3~6g以溫通經絡,引葯到病所消腫塊;腫塊平塌,局部壓痛不明顯者,加黃芪、党參等補氣,以扶助正氣、驅邪外出。
徐小雲老師認為,慢性下肢潰瘍瘡面難以愈合是「虛」「瘀」「濕」所致,治療應採取「補、通、清」三法,故擬定「下肢潰瘍方」以補氣健脾、活血通絡、清熱除濕治之,屬「托消」之法,同時結合「復方長皮膏」祛腐托毒生肌法外治,每獲良效。
王彬容留下的經驗方「腱消方」,專治發生於肌腱筋膜部位的囊腫,也正合托消之法,臨床使用數十年,沿用至今。
前輩們認為,皮膚病的發生,大多是感受風邪,病邪稽留于皮膚肌表而發。「風邪」包括六淫之「風邪」和內生之「風邪」。外感之風邪即《素問·風論》所指之外邪,「風氣藏於皮膚之間……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外風致病多自皮毛肌腠而入,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和肌表,常見於皮膚病急性期。內風常由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生,如熱極生風、肝風內動、血虛生風、陰虛風動等,或水濕、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阻滯氣血運行,肌膚失養,化燥生風而發病,常見於皮膚病慢性期,出現皮膚乾燥、粗糙、增厚等癥狀。前輩們認為,治療皮膚病非解表劑不能達之,早期即能用之。
徐小雲老師提出,帶狀皰疹的發生是因「風毒蘊結肌膚」所致,人體正氣虧虛,風毒乘虛侵襲,誘發體內伏邪(長期潛伏於人體脊神經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蘊結皮膚肌表而發病。因此,體虛是本,也是誘因,風毒蘊表是證,故擬「皰疹1號方」以疏風清熱解表法內治,配合外用復方爐甘石洗劑以清熱斂濕。針對氣滯血瘀、餘毒稽留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徐老師擬「皰疹2號方」治療,方中加少許羌活、獨活等解表劑,使餘毒從表解。
3.重視脾胃
自清代吳謙《醫宗金鑒》提出「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膈氣血凝」,此觀點漸成為後代外科醫家診治瘡瘍病的風向標,癰癤、丹毒、疔瘡等各種瘡瘍病皆用清熱解毒法治之,加之上海地區氣候多濕熱,運用此法治療自不可避免。但寒涼之葯易傷脾胃,而脾胃乃後天之本,傷脾胃者,百病由此生。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雲:「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王彬容先生在辨證運用清熱解毒藥的同時,不忘看護患者的脾胃功能,適當加用白朮、山藥、陳皮、六神曲等以防止苦寒葯傷胃。傳承人秉持王彬容先生觀點,在清熱解毒、清熱利濕、清熱燥濕的同時,顧護患者脾胃,此法也充分運用在皮膚病的中醫治療中。尤其是一些慢性皮膚病,如銀屑病(白疕)、慢性濕疹(濕瘡)、慢性蕁麻疹(癮疹),考慮患者需要有較長時間的中藥調治,除了加常用的茯苓、白朮、山藥、陳皮等調理脾胃,根據久病必虛的觀點,加用黃芪、党參、太子參等補益脾胃之品。若有舌苔厚膩者,加用砂仁、蒼朮、厚朴等芳香化濕、醒脾健脾;脾胃消化不良,易上腹飽脹者,加焦三仙(焦神曲、炒麥芽、焦山楂)、萊菔子等消食健脾;兼有氣機郁滯者,加陳皮、枳殼、木香、川楝子等行氣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