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本能論》連載——第四篇升降出入之能與內外開放之器(一)
中醫巨著《本能論》
郭生白先生介紹
第四篇升降出入之能與內外開放之器(一)
我講到了生命本能的11個本能系統,它們分別是一個有各自特殊本能的系統。但是,我們怎樣才能看到這11個本能系統體現的是不同的能呢?這要先說明一點,就是非生命能與生命能都是在同一個器物的活動上表現出來的能態,即器物的動態。那麼這11大本能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器物中表現出它們的能態呢?就是生命本能所依附的人體。那麼我們可以再問:人體是個什麼樣的器物呢?什麼樣的器物才能涵人生命本能呢?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涵人生命能的這個器,另一個是被涵人的生命能。
你看到了一個XX在遊動,這個XX的遊動就是生命能附在了XX這個器物上表現出來的能態。當生命能離開XX時,XX不動了,因為生命能離開了XX,而XX只是一小粒無能的物質而已。因為XX失去了生命能,所以很快就腐敗了。如果生命能附在XX這個器物中,XX就有生命,不會腐敗。為什麼有生命就不會腐敗呢?因為生命體中的生命能在不斷地用生命物質更新自己的形器,並不斷地把自己活動中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永遠保持自身生命能的存在。生命能是一代接續一代地複製自己依附的形體的,並且一代接一代地傳遞著生命個性。這時XX卵涵附在母親的XX內,其生命能系統在用母親供給的非生命物質塑造著自己的形體。
生命能系統的生命活動是怎樣的活動方式呢?諸如五臟、六腑、營衛、經絡、筋、骨、皮、毛……各個組織和系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心髒的活動是舒張與收縮,肺髒的活動是開闔,膽囊的活動是舒縮,胃、腸的活動是蠕動,肝、脾、腎……均各有自己不同的活動形式。這是為什麼?因為它們的功用不同,才有不同的活動;因為活動的不同,必然有它們不同的形器。不同的形器,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功用,不同的活動形式,全部處在同一個形體中,同一個生命能活動系統中。
這些器官、組織的活動形式不同是因為它們為生命生存提供的物質不同,但這隻是從微觀上看到的不同,而從宏觀上來看生命活動卻遵循著相同的規律,就是宇宙萬物、萬事的道,換句話說就是自然萬物的運動規律。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就在《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故非出人,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人,無器不有。」就是說,沒有出入,就沒有萬物的生成、成長、壯大、衰老、死亡;沒有升降,就沒有萬物的生成、成長、化育、吸收、存藏,且這種升降出人的運動,是沒有事物不具備的。我們的祖先早已知道宇宙間一切自然現象變化,都是升降出人的運動,沒有任何一個有生命的形器不是處在升降出人的運動之中。如果沒有升降出人的運動,就沒有生命的存在,也沒有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也沒有動植物的生長。
從《黃帝內經》的出現到21世紀初,數千年的歷史讓我們知道,微觀世界的運動與宏觀世界的運動,其規律完全是一致的。我們看我們身體中一個細胞的運動,和大海的運動是一樣的:沒有一分一秒的停止,沒有不是一張一縮的動態。這就是說人體一個最小的生命單位,與大自然的一個大的自然物體的運動都是一樣的。這是宏觀與微觀、生命與自然之間的共性:運動的共性,生命的共性,能態的共性。但是,為什麼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各個組織的運動又有不同的能態呢?這是它們的組織結構和功能不同的緣故。
為什麼一個人要這麼多、這麼複雜的組織、器官呢?這是因為生命本能系統的活動需要不同的生命物質,為了獲取這些複雜的生命物質就必須自己來把攝人的非生命物質轉化成自己需要的生命物質。要製造這些東西,就需要有個場地、有各種工具,而且還要自己產生動力。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命工程,當然就需要一個適合自己工作的場地和生產環境。重要的是,這個場地,這些工具、設施、動力,都是生命按照自己的生命活動需要自己塑制的。
我們知道,生命本能的運動形式是升、降、出、人。生命本能要自己塑制一個適合自己生命活動的形器,那這個形器應該是個什麼樣子的呢?當然升降出人的生命本能活動,必然是自塑一個符合升降出人活動需要的器物,這個自塑的器物就是人體。
人體是生命本能系統升、降、出、人的器,是生命本能系統自已塑造的最符合自己活動需要的器。這個器物會是怎樣的器物呢?是一個上下、左右、表裡相通,內外開放的體器;如果不是這樣一個體器,怎麼可能會有升、降、出、人的活動呢?
我想與大家一同看一看人體,看人體是怎樣上下、左右、表裡相通的。人體之內,五臟六腑一一心、肝、脾、肺、腎、膽、胃、腸、膀胱、三焦及各處腺體、肌組織…………上至百會穴,下至湧泉穴,從皮膚到骨髓,每一個組織、每一個細胞都是相通的。因為每個組織、每個細胞都是有生命的物體,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也都需要把生命代謝過程中的廢物排出來。這一人一出是怎麼活動的呢?自然是在一個上下、左右、表裡相通的體器中進行的,這個器就是人體。這一人一出是通過一個開放的循環網路和一個信息網路來完成的。開放的循環網路是心臟與大大小小的血液管道組成的,它把脾、肝、腎、肺、腺體………各個組織的需要的物質送來,並把廢物帶到外分泌腺泌出再排出體外,這樣就保證了生命不斷更新自我的需要。當然,這並不是單獨一個循環網路就能完成的活動。
需要說明的是,人體或者說其中的循環網路,只是一個器,器是物質,它不會運動,只有能附在器中,才會發生器的能態運動。所以,自我更新,或排異,或物質傳遞、物質交流,都在循環網路進行,但要明白是生命能在主宰著升降出人的活動。那麼什麼是升降出人呢?我們看,心髒的收縮與舒張是不是?全身的動脈與心臟同步運動是不是?人的飲食、排泄是不是?無比複雜的血管網路無論在器官內還是在組織、細胞內,無時無處不處在升降出人活動之中。這個循環器的運動一旦停止,短時間內生命就會因升降出人的停止而死亡。這好比一個城市,斷絕一切交通,一切的生活物質包括水、食物都不得出人,同樣用不了多長時間,一切都會癱瘓,生物也會死亡。所以《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升降出人無器不有,非出人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無以生長化收藏。
人體的上下、左右、表裡、內外怎樣分別?有什麼意義?
先說人體的上下。上下之分不是隨意性的行為。沒有上下,就沒有升降;沒有升降就沒有出人!宇宙萬物都是如此。人的上下以胸腹之間的膈為上下之分界。何以為證?我們以經絡系統看,凡陽經由手足走頭,由胸走頭人百會穴;凡XX由頭人腹。胸在膈上,腹在膈下,以胸腹分陰陽。陰為下,為降;陽為上,為升。以循環網路來說,循環血液從胸上行到頭部是升,下行到腹腔至雙足是降。從心臟開始上行與下行血液的升降是分開的,而上行與下行的血管結構都與升降相應而不同,這是生命本能按照生命的升降出人需要而塑造的。
體液循環網路中的心臟,出而向上供給是升,出而向下供應是降;血液還流人心,在下的是升,在上的是降。在肺的循環血液出人與心髒的出人相對應,肝、脾、腎與肺的出人基本相同。再如,生化系統中,分泌系統生化酶的分泌增減,生化代謝系統的分解、合成,物質的轉化、利用與儲存,從運動到分泌、分解、轉化、合成、利用、儲存等程序中的升降出人,是一個十分複雜、有序的生化過程,一切多少、強弱、高低、快慢,物質的平衡,動力的均勢,完全是由升降出人活動所調節的。
比如,我們吃的糖或碳水化合物太多,葡萄糖水平升高,胰島素分泌隨即升高,讓血糖水平下降。在生命化學系統活動程序中,葡萄糖、脂肪、蛋白質任何一項的升高或降低,都會引起整個系統的酶體、激素等的升降出人活動的變化。這些升降出人的活動,都是生命本能系統的活動,是生命本能固有的,是不可改變、不可取代的。但是,升降出人的活動與不活動,活動水平的升高與降低,哪部分活動與不活動,哪部分活動的頻率與強度如何,都完全由經絡系統,或更準確地說是信息系統所調節。
說罷人體的上下,我再說人體的左右。人體的左右之分也不是任何人的隨意XX。在宇宙之中萬物都是合二為一的,一切生命也都是如此。人是左右對稱的物體,動物與人相同,植物的種子也同樣是左右對稱的。以人體看,腦是兩個半球,眼、耳、鼻、舌、食管、腎、翠、上肢、下肢………都是左右兩半合而為一的。這是為什麼?我想,生命體一切都是為生命的存在、為生命的完美而構塑的形器。因為生命需要上下、左右、表裡、內外活動,為了活動的需要而有上下左右表裡內外的分別。
在臨床中我常常見到左側與右側單獨出現的功能障礙,如有左半邊有汗而右半邊不出汗的,如腦的偏癱和上、下肢偏癱更是常見,其他器官、組織的單邊功能性障礙也時常發生。這是什麼原因?我們從中醫的數千年實踐中,看到的是人體的本能即生命本能是不可改變、不可干預、不可取代的。但是生命本能運動是在器官、組織的活動中實現的,而器官、組織的活動信息是由信息本能系統傳遞的。
信息系統就是人體的經絡,在經絡系統中是左右分開、上下分開、表裡分開的。我想這分開與升降出人活動一樣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心臟要收縮、舒張,那麼一個整的圓球與兩個半球相合二者比較,哪一個更合適?心臟要上百年不停地活動,肯定是一動一靜地工作才好,否則就難以維持長久。這樣,我們知道了一動一靜的自然運動之道的妙處,就容易理解左右肢體、左右信息傳遞器官的構設、人體左右結構的安排了。現在,我們已經明白,左右合二而一的結構原來是為一張一縮、一動一靜的升降出人運動而存在的。
再說人體的表裡。「表裡」這個概念出現在中醫的典籍中至少在2500年以前,但至今對錶里的解釋很多,卻沒有一個能夠令人信服的理論。今天我們在「表裡」這個概念上需要討論一個究竟:表裡到底是什麼部位?為什麼要分表裡?分表裡的意義是什麼?
對人體來說,表、里首先是兩個不同的部位。人體如果從腦到胸到腹,把腦髓與五臟六腑各腺體組織除外,以腦膜、胸膜、腹膜以外為表,臟腑器官組織為里,我想這應該是對錶、里合理的劃分。這個區分表裡的根據是什麼呢?從心臟出來的血液,在主動脈分成升主動脈與降主動脈兩支,其中升主動脈一股供應胸腔與左右上肢,另一股供應心、腦、肺。降主動脈一股供應肝、膽、胃、腸、腎及膀胱組織,另一股供應左右下肢。胸腹腔及上下肢只有向外的通路,即循環通向汗腺外出之路。而胸腹腔內的器官組織通向體外的通路是胃、腸、腎的腺體分泌進人大小便及胃液中排出體外。這兩類升降出人的形態是有區別的,所以把它們分為表裡兩個部分是有根據的,也是有生命意義的。
表裡區分的生命意義是什麼呢?我們從升降出人的生命活動來說,在生命自我更新活動中,胸腹腔四肢所產生的生命廢物,要從汗腺排出去,汗腺完全在人體的表面。人體表面對自然環境溫度而對自身體溫的調節,一是通過皮膚,二是通過汗腺,這都是體表的活動。總之,對外來致病物人侵的防衛和對身體異物的排除,都是靠體表皮膚和汗腺來完成。從血液循環供血到排除異物的方式,表與里的特性不同,而疾病治療的因勢利導方法也不相同,所以對錶與里及其出人、內外要有區別,這便是表裡區分的生命意義,也是表裡區分的本能依據。
在《傷寒論》中,張仲景先師說邪在表者以汗,邪在里者以下法,膈以上者用吐法。膈以上為什麼用吐法呢?異物在胃中用吐法人人理解。膈以上有肺、心、腦、心包等器官組織,這些器官組織中的異物也可以吐出來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重提一下,心髒的主動脈中有升主動脈,供應腦、心、胃及上肢的循環血液。這些器官可以概括為膈以上,而吐法是使胃腺急劇分泌而引發涌吐,這樣在升主動脈循環保障的膈以上器官組織中的異物,就會通過胃腺分泌進人胃中,再由胃中經涌吐排出體外。這一點,是由膈以上部分在組織上和循環中的共同性決定的。這樣就知道,表、里是作為生命本能活動升降出人的兩個不同通路而存在的,對之有所區分是有生命意義的。
(未完待續)
(本文章經《本能論》版權所有人北京郭生白中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授權獨家刊發)
郭生白大醫傳承講座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