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慶山教授解讀MB-BP試驗:正念訓練對診室血壓升高患者的影響
AHA熱評丨耿慶山教授解讀MB-BP試驗:正念訓練對診室血壓升高患者的影響
深圳市人民醫院 耿慶山 白冰清
編者按:2022年11月6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心臟協會科學年會(AHA)上,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Eric B. Loucks教授公布了一項重要且有趣的臨床研究,為期8周的正念訓練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診室高血壓。本刊特約深圳市人民醫院耿慶山教授對該研究進行深度解讀,整理如下。
研究背景
據估計,美國約有46%人群患有高血壓,每年因高血壓造成的社會成本為532億美元。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控制高血壓的有效方式包括飲食、體力活動、飲酒以及抗高血壓藥物的服用依從性,但美國從2014年開始高血壓控制的情況逐年變差。
正念指的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不作評價、判斷和分析」。控制高血壓的健康行為方式包括控制肥胖、高鹽攝入、久坐活動和過量飲酒等,而正念可以作為一個理念框架引領人們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2015年,正念影響心血管疾病包括影響高血壓的共識理論框架被提出。這一框架建立在現有正念模型的基礎上,並假設正念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影響高血壓,包括通過增強注意力控制、自我意識和情緒調節。正念訓練可能為改善高血壓控制提供一種新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即評價正念訓練(MB-BP)與常規護理對患者診室高血壓的影響。
圖1. 正念訓練控制高血壓的理論框架
研究方法
2017年6月~至2020年11月在美國普羅維登斯RI附近的社區招募,進行為期8周的,2期平行對照隨機臨床研究,共隨訪6個月。結局評估者和數據分析者不知曉分組情況。MB-BP組主要干預措施:高血壓危險因素的個性化反饋和教育;對有高血壓危險因素參與者的正念意識訓練;支持行為的改變。MB-BP組和強化常規治療對照組均接受了家庭血壓監測設備和家庭血壓監測指導。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發放了有關控制高血壓的教育手冊。
研究結果
共有201例參與者(58.7%為女性,81.1%為非西班牙裔白種人,平均年齡59.5歲)被隨機分配到MB-BP組(101例)或對照組(100例)。在未校正的分析中,MB-BP組收縮壓相對於基線降低5.9 mmHg(95%CI:-9.1~-2.8)相關,並且在6個月時優於對照組4.5 mmHg(95%CI:-9.0~-0.1)。在校正了血壓和性別的析因分析后,6個月隨訪時的組間差異為4.3 mmHg(95%CI:-8.7~0.1)。MB-BP與對照組相比,推測血壓降低的機制是靜坐活動減少(-350.8分鐘/周,95%CI: -636.5~-65.1)、採用DASH飲食(0.32分,95%CI:-0.04~0.67)和進行正念訓練(7.3分,95%CI:3.0~11.6)。
圖2. 主要結局分析
研究解讀
2019年Loucks教授等人發表的一項關於MB-BP單臂預實驗表明,1年的正念干預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壓患者的注意力控制、情緒調節和自我意識,進一步糾正影響高血壓的不良行為因素(包括體力活動、飲食和飲酒等)。此次的2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也再次證實了,正念干預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以及控制行為因素降低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
近年來,正念這一概念逐漸為人熟知。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指出:正念是當我們把注意力有意的、不加評判的放在當下的時候所產生的覺知。正念訓練時,人們通過對呼吸或身體掃描的冥想練習來控制注意力。當人們走神時,會被指導去注意走神去向,並不加任何判斷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冥想的對象上。同時,正念訓練也會將注意力放在現實生活中,如正念進食和行走。通過這一過程,人們的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得到了增強,因此會將注意力放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上,包括高血壓的決定因素,比如壓力反應、過度攝入食物、享受某些身體活動、社會關係或健康食品。正念訓練包括身體感覺、情緒和思想,而人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體驗都在這三個領域。通過以非評判、溫和、新穎的方式增強自我意識,人們的真實體驗會傳遞相應的信息,特別是與如何飲食、運動、飲酒以及與壓力源互動有關的信息,可以增強人們的自我意識和行為改變。
綜上,正念訓練可以通過調節自我意識、控制注意力以及情緒調節來改善與高血壓相關的不良行為因素,比如飲食、體力活動、飲酒和壓力感知等,從而達到降低高血壓的效果。同時,正念訓練還可以有效地減壓、緩解負面情緒、解決失眠問題、提升認知能力和輔助慢XX的康復等。
專家簡介
耿慶山教授
深圳市人民醫院院長,深圳市保健辦書記
二級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歷任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行為醫學與心身醫學會主任委員等。《Heart and Mind》主編、《中國老年學雜誌》副主編,《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副主編。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加洲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加洲大學Berkeley分校學習。長期從事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和要人醫療保健工作。近年來致力於心血管內科學、老年醫學、整合醫學、心身醫學和行為醫學等領域的研究。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