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之窗|發熱可能誘發心律失常?胡丹教授團隊《柳葉刀》子刊發文
近日,《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中科院醫學一區TOP,影響因子IF=11.21)發表了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胡丹教授領銜,美國Charles Antzelevitch教授團隊、義大利Carlo Pappone教授團隊、荷蘭Arthur A.M. Wilde教授團隊等共同參與的覆蓋全球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成果——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lectrophysiologic properties of SCN5A variants in fever-induced Brugada syndrome(發熱誘發布魯加達綜合征相關SCN5A突變的臨床及電生理特性)。
該項成果為目前全球首個關於發熱誘發Brugada綜合征的多中心系統研究,揭示了疾病與SCN5A突變的密切聯繫,並報告了該隊列的臨床特徵和結局,為該病的早期診斷及危險分成提供了新方案。
該項研究結果顯示,在Brugada綜合征患者中,發燒可引發危及生命的暈厥、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而攜帶致病/可能致病的SCN5A突變為該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表現出嚴重的電生理異常並影響其預后,尤其是在白種人、女性和年輕患者中更為普遍;同時,團隊評估了這些變異對Nav1.5,心臟鈉通道蛋白結構穩定性的影響,以研究發熱誘發Brugada綜合症的潛在分子機制。
胡丹教授介紹,Brugada綜合征是離子通道異常、基因突變引起的嚴重心律失常疾病,以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數在30~40歲之間,在人群總發病率約為0.05%。
當機體在致熱原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時,體溫升高超出正常範圍,稱之為發熱。儘管體溫的升高在某種程度來說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對於患有Brugada綜合征或攜帶關鍵SCN5A基因突變的患者,發熱則可能誘發心律失常、暈厥甚至出現心源性猝死。
該項研究具有重大臨床意義,表明Brugada綜合征患者的發熱狀態需要密切的監測,而帶有致病性/可能致病性SCN5A突變的發燒誘發Brugada綜合征患者則需要更積極的干預,因為他們更容易在年輕時就出現癥狀,並且後果嚴重。對這類患者的危險分層中,基因測序和應用美國醫學遺傳學與基因組學學會(ACMG)的指南解釋SCN5A變異至關重要。
基於此,當使用疫苗時,需要仔細監測有危險因素的Brugada綜合征患者,尤其是年幼的兒童。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在亞洲族裔中「常見」的一個基因多態性(SCN5A-R1193Q)的攜帶者中出現發熱誘發Brugada綜合征的比例較高,具有潛在心律失常的風險。
該論文共同作者系武漢大學第一臨床學院研究生陳甘瀟及張中和同學,分別于第42屆美國心律學會年會(HRS2021)和2022美國華裔心臟協會/恩科心血管協會/北美中華心臟病學會聯合會議會上進行報告,並在胡丹教授的指導下先後獲得「HRS 2021心血管研究青年學者獎」及「CNAHA/ACRE/CAAC心血管研究青年學者獎(臨床類第一名)」。
隨著國內防疫政策的優化,各地發熱病人數目激增。而針對該類患者,胡丹和江洪教授團隊在疫情初期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上發表了「合併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遺傳性和獲得性心律失常綜合征患者的處理原則」,為廣大醫護人員提出了基於發熱與Brugada綜合征心律失常事件管理和治療的專家建議,為廣大因新冠而發燒的群眾保駕護航。(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2020,48(09): 799-804.)。
江洪教授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II科團隊
專家簡介
胡丹,楚天特聘教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研究生導師。其專長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心源性猝死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學;心血管藥理學(包括中藥)、基因學、治療學、腫瘤心臟病學及幹細胞的轉化研究。現已在Circulation, JACC,Circulation Research,European Heart Journal,Heart Rhythm,Lancet子刊等世界一流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綜述共130余篇(IFu0026gt;10的9篇, H-index u0026gt;34,文章引用率u0026gt;3500),參與撰寫學術專著7部。已經主持和參與了包括美國NIH,中國NSFC在內的多項基金。現已指導二十余位學生和醫生,受邀作為評委評審中國、美國及荷蘭的基金。
目前是Science -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irculation,Heart Rhythm等40家主流雜誌的編委和評審,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雜誌專業主編,也是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心臟學會(ACC)、華裔美國心臟協會(CNAHA)、美國生理協會(APS)、心律協會(HRS)和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CSC)等學術組織的委員。曾獲得美國Gordon K. Moe青年學者獎,ACC青年學者獎第一名等。2018年獲得CLIA的基因檢測臨床實驗室負責人的執照, 2019年獲得Heart Rhythm雜誌傑出貢獻獎,2020年榮獲中華醫學會「中青年心血管病學菁英」,2022年入選 「心律失常領域近三年(2019-2021年)十大中國原創研究」,並多次指導學生在國內及國際專業比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