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普及行動]重大疾病之心力衰竭的危害與防治您知道多少?
近兩年的秋冬季節,隨著天氣轉涼,有些人在感冒后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還出現了乏力。到藥房買些治肺病的葯,吃了兩三天也沒見好,到醫院看病,醫生卻說得的不是肺病,而是心力衰竭,需要住院治療……
問:什麼是心力衰竭?答: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或晚期階段。心臟就像一個「水泵」,不停地通過動脈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同時接受靜脈從周圍組織臟器輸送回心髒的血液。心臟泵血功能衰退,輸出血量不能滿足身體代謝需要(XX血功能下降);器官和組織中的血液也不能順利迴流到心臟,導致身體其他組織淤血腫脹,可能出現呼吸困難、乏力、水腫等心衰表現。
問:心力衰竭很常見嗎?很危險嗎?答:在我國年齡≥35歲居民中,約有1370萬心衰患者,其5年生存率與癌症相仿。約20%的心衰患者在確診后1年內死亡;接近50%的心衰患者確診后5年內死亡。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XX的發病呈上升趨勢,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心臟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長,導致我國心衰患病率呈持續升高趨勢。心力衰竭導致患者活動耐力下降和反覆住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問:什麼原因容易導致心力衰竭呢?答:心衰的病因主要包括心肌病變、心臟負荷過重、心臟瓣膜病及結構異常、心律失常等四類原因,常見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心瓣膜病、心肌病、心房顫動等。
問:什麼原因會誘發心力衰竭發生或加重呢?答:誘發心衰的原因較為廣泛,常見誘因包括:感染、急性心肌缺血、快速或緩慢心律失常、血壓波動、鈉鹽攝入過多、輸液輸血過快和(或)過多、情緒激動及藥物(如抑制心肌收縮力的藥物和引起水鈉瀦留的藥物)等。
問:心力衰竭早期有什麼表現?答:當身體出現以下癥狀時,需要警惕心衰。
呼吸困難:這是左心衰竭最早和最常見的癥狀。病情較輕的患者僅僅于較重的體力勞動時發生呼吸困難,休息后很快消失。隨病情進展,逐漸出現輕度體力活動即感到呼吸困難,嚴重者在休息時也感到呼吸困難,以致被迫採取半卧位或坐位休息。
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是左心衰竭的另一種表現,患者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病情輕的患者坐起後幾分鐘癥狀消失,嚴重的患者可持續不緩解,甚至出現呼吸窘迫和口唇紫紺。乏力、運動能力下降:心衰患者經常並且早期就可以出現疲乏無力,運動能力下降等癥狀。
水腫:與腎臟引起的浮腫不同,心衰引起的水腫多先見於身體低垂的部位,比如下肢,卧床患者常表現在腰、背及尾椎骨周圍等部位,按壓可出現凹陷,嚴重的患者可出現全身水腫。下肢水腫多於傍晚出現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減輕或消失。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胸腹腔積液。
咳嗽和咳痰:心衰患者常常出現咳嗽、咳白色黏痰或泡沫痰,嚴重者可表現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痰,多與呼吸困難並存。很多患者常被誤診為肺部感染。此癥狀是心衰引起肺泡和支氣管黏膜淤血、滲出所致。
其他:心衰患者還可有食慾不振、腹脹、肝區痛、失眠、心慌等不特異的癥狀。嚴重心衰引起腦缺氧時,患者還可出現嗜睡、眩暈、眼前發黑、意識喪失、抽搐等癥狀。
問:心力衰竭有什麼危害?答:心衰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但隨著病情加重,患者心功能逐漸下降,心衰會影響全身臟器的功能:腎血管灌注不足可致腎功能異常,肝臟長期處於淤血缺氧的狀態可致心原性肝硬化,肺部淤血可增加呼吸道感染概率,長期卧床的患者下肢靜脈易形成血栓。
心衰患者可併發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其中房顫及室性心律失常危害較大。心衰的種種癥狀嚴重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動,影響生活質量。心衰還會影響患者的工作、社交,甚至帶來抑鬱、焦慮等負面情緒。此外,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或晚期階段,患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問:如何防治心衰?
答: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中應限鈉、限水,低脂飲食,戒煙限酒,酒精性心肌病患者戒酒,肥胖者需減肥,營養不良者需給予營養支持。每天同一時間、同一條件下測量並記錄體重,自行監測血壓、心率。日常進行適合自己的運動,或在醫生指導和監測下進行專業的運動康復。
2.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樂觀的態度,對預防和改善病情具有顯著效果。因此,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避免情緒激動,有利於減少心衰的發生。
3.遵循醫囑用藥 要預防老年心衰,首先要治療原有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易誘導致心衰發生的疾病,同時對於易引發心衰或加重心衰病情的危險因素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老年患者要嚴格遵循醫囑用藥,控制血壓及血糖、調整血脂等,同時要避免感染等誘發心衰發病的因素,可以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定期接種肺炎疫苗。如有新近出現的貧血、腎功異常及甲功異常等,應及時治療。
來源: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遼寧省退役軍人總醫院
審核人:吳桂平
校對人:陶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