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甜食真的可以緩解個體的焦慮情緒嗎?
在個體完成注意、記憶等認知活動時,良好的抑制控制性是其關鍵因素,所以,研究焦慮對抑制控制的影響富有意義。
當個體處於焦慮狀態時通常更渴望攝入高糖食品,試圖通過攝入甜食而提高情緒積極性。
眾所周知,甜食含有豐富的脂肪酸,這種物質能促進個體進行情緒調節、壓力緩解,同時甜食的口味和打開包裝袋的沙沙聲也起了很大的療愈作用。
在眾多的食品線索中,高能量食品的線索比低能量食品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除了能量高之外,甜品的味道香甜、外觀精緻、調節心情等特性,似乎比高能量含量的食品更能引起女人的關注,這也是為什麼甜食會讓女人們更加關注的原因。
當面對負面情緒時,情緒性進食者更傾向於食用具有豐富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熱量的食品,這種飲食方式和不斷增長的體重讓情緒性進食者更容易患上諸如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疾病,這一行為越來越得到學術以及醫學界的關注。
以往的研究發現,焦慮對學生學術表現的影響較為不一致,有些研究發現在考試中,焦慮情緒較高的學生,最終成績越優秀。
而其他學說,包括認知干擾、加工效率、以及注意控制理論也指出,焦慮會對個人的抑制控制能力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高焦慮個體在額中區誘發的腦電活動比低焦慮個體的腦電波幅更小,這一結果表明特質焦慮對注意控制具有一定的損害。在No-go任務中,高焦慮者的前額區N2波幅度均高於低焦慮者,而高焦慮者則需要更多的注意資源來完成工作。
焦慮對任務成績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於特質焦慮的影響,但研究特定情境而產生的焦慮情緒所產生的影響對於個體的學習、生活更有啟示。
國內在甜食領域的研究集中在注意偏向和具身認知對行為的影響,較少對甜食影響情緒以及抑制控制能力進行研究。
因此通過行為和腦電技術來考察甜食對狀態焦慮個體抑制控制能力的影響及其內在的認知神經機制,這有助於釐清甜食與狀態焦慮情緒對抑制控制的影響。
一、甜食對焦慮個體的影響
甜食影響焦慮情緒的研究現狀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高卡路里、高能量食品似乎更受關注,這與我們大腦u0026#34;獎勵路徑u0026#34;的激活方式有很大關係。
綜合以往的研究發現,在食物注意偏好研究中,人們將食品分為兩大類:能量高低和美味與否兩種,其中能量是主要劃分依據,根據食物中所含的能量,可以分為低能量食品和高能量食品。
大多數的研究都是以主觀的方式來評價食物的能量,也有一些研究是根據食物中的組成成分和佔有的百分比來劃分能量。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將高熱量的食物分為高脂肪和高糖兩種。當個體處於焦慮狀態時通常更渴望攝入高糖食品,試圖通過攝入甜食而提高情緒積極性。在我們心目中甜食象徵著愛和關心,並且認為攝入這些食物是應對負面情緒和不利情況的一種方式。
注意偏向一種特殊的有選擇的注意現象,使得個體在進行心理加工時對某些特定信息的朝向維持,它使人在處理某種特定的信息時,能夠保持一定的方向並且屏蔽其它不相關的信息。
當實驗範式中引入甜食相關的信息時,個體的注意可能會被甜食吸引或仍保留在焦慮情緒上。
以往的研究表明,個體對正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如高興面孔、嬰兒圖片、具有吸引力的異性圖片等。Marc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注視到食物后,即使後續任務與此無關個體注意仍會偏向食物。
在各類食物研究中,經常會添加一些中性的非食品提示來和高能量的食品進行匹配。Geardhard在實驗中發現,無論被試的身材大小、胖瘦與否,高脂肪和高糖類食品都更容易引起她們的關注。
有研究結果發現,情緒會影響個人的飲食習慣,使得個體攝入更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一般來說情緒會使個體的食慾下降,但是情緒性進食通常是在負面情緒下進行更多飲食的一種行為。
例如,當人在焦急或生氣時更容易去咖啡廳買上一個小蛋糕來進行情緒的緩解。過往研究發現,情緒性進食者在應對消極情緒時更容易攝入富含脂肪、糖類和卡路里的食物。
這種飲食方式使得人們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或成為三高人群,從而帶來身體健康方面的威脅。由於情緒性進食會對體重和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且很少有人將情感飲食療法列入減肥干預,因此情緒性進食日益成為醫學界、心理學界重點關注的研究課題。
二、狀態焦慮對抑制控制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矛盾衝突是很常見的,比如與目前情況或任務不符的思想,或是與當前工作的矛盾。衝突的化解是實現目標的關鍵,也是個人對環境的適應性。
情緒是一種無時無刻不籠罩在我們身邊的感情色彩,個人的情緒狀況不僅會影響到他們的認知處理,還會影響到他們處理矛盾衝突的進程。
情緒對解決衝突的影響因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狀態焦慮者目前正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中,他們在處理衝突問題時會更容易被情感所左右,因而無法順利地進行工作。
在認知心理學發展歷史上,不包含情感的認知體系通常稱為u0026#34;認知冷體系u0026#34;,冷體系則是富有邏輯的、理性的體系。該體系主要是以對海馬活動的刺激為主要基礎,並且包含了對額葉以及一些更高層次思維活動的對皮層區域的刺激。
u0026#34;情感-熱控制系統u0026#34;由於情緒的參與,個體容易對周圍環境中的干擾做出優先響應,從而損害個體的抑制管理。在u0026#34;情感-熱控制系統u0026#34;中,個人的情感控制系統擁有優先影響力,而理性分析方法則受周圍情境的影響。
結果發現:研究的結論與「情感-熱控制系統」得到激活一致,說明注意與抑制控制之間資源分配的不均。研究一通經過Go/No-Go試驗表明,焦慮情感和熱抑制調節的能力之間成正向相關性,也就是說,當個體感覺到了消極情緒在任務表現上卻更好。
雙重競爭模式可以說明負面情緒對抑制的正向效應,該模型也闡述了情感刺激的強度大小和相關程度決定了對認知任務產生的影響範圍大小。
即當情感刺激與認知活動沒有關係時,它會引起注意並消耗一定的認知資源,從而降低執行目前的工作任務所需的認知資源。這種刺激會影響個體之後的認知任務表現,使得個體表現變差。
反之,當情緒刺激與認知活動高度相關時,該刺激消耗的認知資源便會起到關鍵作用,低強度的情緒刺激使得個體表現更好,而當情緒刺激較高時就會阻礙個體的良好表現。
研究實驗一中的狀態焦慮情緒喚醒程度取決於個體投入、環境布置、隔音、空氣等多種不可控因素,因此喚醒程度不高。這種低強度的焦慮情緒並沒有損壞個體的抑制控制能力,反而使得個體的任務表現略優於控制組。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在AX-CPT任務中發現,在面臨衝突抉擇時,焦慮組更傾向於使用主動控制手段。
三、甜食對狀態焦慮個體抑制控制的影響
根據以往關於注意的研究成果,近年來中國國內外有關研究聚焦在對食物線索的注意偏向性的調查,並且招募的被試多為特殊人群,如肥胖或超重人群、進食失控人群、限制性飲食人群、暴食症人群、胖負面身體自我人群等。
對特殊群體的研究存在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普通群體的研究也不容忽視。Christensen和Pettijohn觀察到,超過三分之二的碳水化合物渴望者(尤其是甜食)在他們的渴望發作之前就報告了焦慮和抑鬱的感覺,而蛋白質渴望者則沒有這種感覺。
作者還發現,碳水化合物渴望者的渴望強度評級與評估的所有負面情緒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然而,從吃高糖食物中獲得的快樂是短暫的,因此不會對情緒產生真正的益處。
有研究人員通過空間線索提示範式,發現注意力導向機制還是會使更多的注意力定向于甜食線索,從而導致被試對甜食線索的首視點定向偏離得更大。
有研究採用經典的點探測範式也發現被試對高能量的食物表現出來注意定向。但也有研究表明,辣食渴望者在呈現辣食圖片的no-go實驗中顯示出了更小的P3。
這或許表明辣食渴望者並沒有對辣食線索產生抑制反應,暗示著在有辣食誘惑的環境中,個體更易發生抑制失敗的情況。
研究中,控制組的食物圖片主要採用了水果、蔬菜類,這與Graham等人在對不同能源食品線索的注意偏向研究中採用的較低能量線索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