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搗藥師」探尋江陰中醫文化
金虎辭舊,玉兔迎新
兔子在人們的心目中
但殊不知
它還是一位「搗藥師」呢
白兔搗葯秋復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
李白的《把酒問月》
這首詩講的就是
「玉兔搗葯」的傳說
「玉兔搗葯」的故事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被稱作「玉兔」。這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免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
今天
跟著「搗藥師」
一起探尋江陰的中醫文化
江陰素有「中醫之鄉」美稱,人才薈萃,名醫輩出。起源久、名家多、影響大。據江陰史志記載,唐置暨州時,即設醫學博士於此,宋設醫目,元設醫學教授。自宋以來,名著史冊的江陰醫家達百餘人。清初,江陰中醫步入快速發展「黃金期」,形成了以溫病、傷寒, 針灸學、外科學、婦科學等以學術思想為脈絡的中醫流派。
為了更好地弘揚傳統醫學之美,傳承中草藥非遺文化,江陰市博物館「食草記——傳統中醫文化展」以《本草綱目》為引,將館藏中醫藥相關藏品、標本與江陰市城西小學校園課題中孩子們筆下的「本草綱目」相結合,形成人文歷史與純真童趣相呼應的中醫藥展覽。
本次中醫藥展覽分為
「食葯,用之」
「識葯,記之」
「拾葯,博之」
三個單元
食葯,用之
「食葯,用之」單元,通過中醫藥的發展概況、中醫藥炮製工具及江陰中醫學派的介紹,帶領觀眾通過文物及歷史了解中醫藥文化。
中藥的起源來自先民對食物的追逐,經過長期食用和驗證,古人意外發現有些草本植物具有緩解嘔吐、腹瀉等功效。此後,便有了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工具的出現讓天然藥材有了更加豐富的使用方法,有戥、稱用以計量;有刀、剪用以破碎;有碾、缽用以研磨;有模具用以制形;有瓶、罐用以盛裝;有鍋、盆用以煎煮。
識葯,記之
「識葯,記之」單元,通過展示孩子的「本草綱目」手繪作品,來傳承中醫藥文化精髓,同時把百草園與藥房的設計理念融入到學生作品中。
古人的筆下有靜謐的沉香、蒼翠的松柏、飄香的桂花,千百年的等待讓我們重新相遇。從學堂到「百草園」的呈現是孩子們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是對中草藥的再學習。
拾葯,博之
「拾葯,博之」單元,通過展示礦物、植物、動物的相關藏品以及藥房藥材的互動科普,呈現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繼往開來。
「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書,實該物理。」是李建元在《進本草綱目疏》中對《本草綱目》的描述。《本草綱目》包含植物葯、動物葯、礦物葯三大類,根據「析族區類,振綱分目」再進行科學分類。展廳內也陳列了三大類館藏中藥材標本,以供辨識。
中醫藥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
具有鮮明而又獨特的
蘊含了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
此次展覽
通過琳琅滿目的中醫藥具、名家醫案
和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
展現中醫藥發展歷史脈絡
弘揚中醫藥文化燦爛成就
進一步打響「霞客故里 美麗江陰」品牌
趕緊來江陰市博物館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