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有進6
一是醫易同源
學了點中醫知識,確實體會到了醫易同源的說法,中醫的理論基礎與《易經》的哲學思想是相近相通的。
中醫的理論經典《黃帝內經》成書于先秦至漢之間,充分汲取了《易經》的精華,實現創造性結合,使中醫成為一門具有哲學思想的自然科學。其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氣化學說、經絡學說、臟象學說、藥物歸經、葯的升降沉浮、四氣五味、五運六氣學說、子午流注學說等,都與《易經》有很深的淵源。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直接來源於《易經》,較好地運用於中醫實踐中。
而西方醫學則是在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醫的診斷手段,是中醫無法比擬的,但並沒有使中醫衰落。科技進步但人類生存環境變得惡劣,一方面,同人類息息相關的森林、土壤、空氣等不斷受到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高度緊張的生活節奏,讓現代人的生理和心理嚴重失調。這就出現了新的醫學難題,首先是疾病譜的不斷翻新,一批批為西醫所棘手的如心腦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難治不治之症疾病越來越多;再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和健康長壽的嚮往,使得追求保健養生成為醫學科學的主要課題。顯然西醫在這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西醫之短,恰是中醫所長。中醫的整體動態理念,有助於深入認識疑難雜症的本質,中醫的逆向思維,可以從疾病癥候去探求疑難雜症的病因病理。尤其是中醫的辨證施治,不僅可以整體分析,還可以不同階段動態處理,而且藥物沒有副作用,具有現實重要意義。
這得源於《易經》的整體思維模式,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受到現代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視。
中醫則把人體看成是一個與外在世界的變化對立統一的開放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內在各個部分之間的不平衡被認為是人體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疾病的發展則是陰陽失調、邪正鬥爭的過程。中醫重視肌體的內因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相干」的觀點,所以中醫認為治病就是調整陰陽,扶正祛邪,調節人體各部分之間的平衡,從而避免人與自然變化之間的矛盾的激化,這是大局觀,也是人體整體觀。
中醫,這種來自《易經》的整體思維方式對現代人體科學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啟迪作用,認真地探討人體內部與外部、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主要方向。
二是建築風水
《易經》對中國建築學的影響極為深刻。在古代,它以其意與象結合的思維模式,以及陰陽協調的原理,孕育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古代風水學,同時也使得這一學問在中國的建築學領域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北京城及故宮為例,北京城按照《易經》天、地、人「三才之道」,將皇宮稱為紫禁城,以與天上的紫微垣相應。
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象徵天闕三垣。前殿為陽,后寢為陰,后寢三大宮為乾清宮、坤寧宮和交泰宮。三宮名稱皆合乎《易經》中乾為天、坤為地,乾為君、坤為臣,乾為父、坤為母的原則,所謂乾天清輕上揚,坤地重濁下凝,地天交合而成泰,人倫之大吉。圍繞三宮又分左右十二宮,即東六宮與西六宮,合之十五,以應河洛中軸運樞之妙。東西十二宮,以應十二辰,象徵婦道遵從地道,無成有終。
北京城門,外城七門,喻面南向陽而治,內城九門,喻九五之尊統御四宇。皇城大門南有天安門,北有地安門,東有東安門,西有西安門,象徵先天八卦乾天坤地、離日坎月之格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又主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天象二十八宿。內城東南崇文門,西南宣武門,象徵左文右武。東北安定門、西北德勝門,象徵文治武功、懷柔天下。東直門、西直門,象徵日月出沒的陰陽大道。中軸線十五里,象徵河洛運樞左右逢源之常數。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運用《易經》理念的典型案例,同樣在今天的現代建築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如世界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在20世紀80年代設計的香山飯店,無論總體布局,還是細節處理,設計者幾乎都在不斷地、反覆地運用易學的象數與符號,強化建築本身的民族文化與藝術內涵。由此可見《易經》「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思想,在中國現代建築學領域依然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易經》與物理學也有很多聯繫,比如電子科學、生命遺傳科學、電腦運算等等,有時間可以慢慢去探究。
參考資料:《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