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醫學:聽他說……
黃磊/文 田璠/圖,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特勤診療一、四科
醫學科普中心 劉燕/崔彥 編輯
【編者按】醫術,不但要體現在技術層面,更要付諸於人文關懷。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真誠的擁抱、一個善意的舉動都有可能使患者產生共情。醫護人員作為敘事醫學的一線實踐者,要學會做有溫度的人,努力用敘事之方為患者提供充滿尊重、生機和共情的醫療照護。
我們所在的學科是特勤科,「特」字最為特殊。我們不以內科、外科、老年科而命名,是因為我們的保障群體是特殊的,而在這個特殊群體中還有參與過建國前後各大戰役的高齡老首長們。他們自戰火烽煙中而來,所經歷的苦難不盡為人知。儘管攜一身傷病,但他們的精氣神足以碾壓我們這些所謂的年輕人。老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科室可以說算是院里藏寶最多的科室啦!
在一個平淡而普通的下午,我們收住了一位精神矍鑠的老首長,儘管走兩步路或輕微動一動就喘息的厲害,但他並不是很焦慮或者說愁容滿面,反而是操著「急切」聲音處處為小輩著想,擔心送他來的司機沒有吃午飯,擔心收住他入院的醫護人員太過辛苦勞累。簡單幾句話,就能知道這是一位和藹、和善的老首長。
在接下來的住院過程中更是見識了這位首長相當豁達的一面。首長心肺功能很差,發生意外風險的幾率也很高,在向首長交待病情過程中,我們謹慎措辭,生怕讓首長產生心理負擔從而加重病情,首長卻很直接與我們說:「我活到80歲已經很厲害了,人啊都會走到那一步」。可能是受樂觀情緒的影響,首長的治療很順利,病情恢復的很好,很快就到了出院的日子,但我們卻發現首長在查房時突然變得吞吞吐吐起來。作為半個老鄉,我被委以重任去尋問原由。原來在首長剛住院時,我們得知他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他更是成為了一名研究抗美援朝的學者,就期期盼盼和他說等他好了就給我們講一講抗美援朝的事。於是他左等右等,這都快出院了,咋還等不來人聽他講講呢?老首長啊,就暗自著急了起來。
《首長小課堂》安排在一個查完房的上午,首長靠坐在床背上,我們幾個小醫師或坐或站的圍繞在他的周圍。陽光很好,首長的狀態也很好。
老人家躺在床上侃侃而談,深入淺出的講解了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的不同,講了抗美援朝的東西線,說了「長津湖戰鬥」,敘述了第38軍「萬歲軍」的由來,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老首長就是萬歲軍中的一員,從他的描述中我們也聽出了他的自豪感。
靜靜聆聽中,我們也仿佛去到了戰場上,看到了晝伏夜出的志願軍的艱辛,看到了食不果腹、衣不遮寒的戰士勇猛衝鋒、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
隨著首長的娓娓道來,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戰役結束了,我們有遺憾,但更感驕傲。首長和我們說為什麼抗美援朝會取得勝利,是因為我們有黨的正確領導,全國人民參與了「抗美援朝」運動,長年作戰的戰士對高山低谷地勢的熟悉以及它是一場由弱勝強的反侵略戰爭,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我們不曾參與那一段慘烈而悲壯的歷史,但是做為一名中華兒女我們需要銘記它。首長說他有義務為我們講一講抗美援朝。聽完后我們覺得每個年輕人都應該去重溫這段歷史,學習並傳播它的精神。就如面對各種困難一樣,我們當眾志成城,萬眾一心,便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小課堂雖然結束了,但精神會延續,知識會傳播,我們甚至和首長約定了他下次再來調理身體時,還會再和我們講一些小細節。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我想,做為一名醫護人員,在有限的時間里去聽病人訴說,更能安慰病人,幫助病人,甚至治愈病人吧!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